2024.06.25 中国矿业报
——贵州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李奇松
记者近日在贵州省福泉市英坪露天矿排土场看到,近600亩的刺梨开始挂果,带着金黄色花朵的果实娇小玲珑,甚是可爱。
“今年预计收成15万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可实现收入30万元。”福泉市牛场镇干部陈蹬虎向记者介绍。可谁曾想到,就在数年前,这里还是贵州省最大的磷矿排土场,由于多年来的磷矿开采,导致这里寸草不生。
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措并举开展固废无害化处理,守好保护与发展两条底线,数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修复后的福泉市英坪露天矿排土场
矿山生态修复持续发力
贵州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在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地位。与其他资源大省一样,由于井工开采带来的塌陷,使得露天开采让青山不再苍翠。回忆起这段历史,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省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煤炭等矿产资源长期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已跟不上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就是要转换观念、创新方法、采取措施,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近年来,贵州省加快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步伐,并紧紧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项重点任务,全面部署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李松林博士介绍,该厅强化监督管理作用,组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专班,基于大数据管理模式,创新监管手段,利用多元多时相遥感影像,通过提取目标区域地表变化,开展治理前后地质环境对比,对矿山恢复治理情况动态核实,确保矿山恢复治理成效显著。
2019年至2021年,贵州省开展了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数千公顷,成功申报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为了巩固修复成果,2021年起,贵州省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财政预算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累计修复治理面积近万亩。2022年,贵州省组织申报的“贵州省苗岭山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2024年,贵州省再次申报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贵州长江重点生态区(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将对项目涉及的六盘水、安顺、黔西南3市(州)16个县(区)废弃矿山实施修复治理……随着一个个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生共荣的画面已在黔贵大地上徐徐展开。
多元模式服务乡村振兴
贵州省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场景。
贵州磷化集团瓮福磷矿公司生态修复秉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采取多元模式,在已完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的英坪溪排土场上,投入资金193.14万元,发展刺梨产业试验项目,共栽种刺梨6.2万株,建立了瓮福刺梨生态帮扶试验基地。该项目的建成,不但恢复了矿山的生态环境,同时消除了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滑坡等风险,在保障周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助力了乡村振兴。
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围绕“朱砂”开启“千年丹都”绿色转型之路。位于万山区的万山汞矿开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重要遗址。2001年,贵州万山汞矿因资源枯竭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万山因失去支柱产业而陷入发展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后,万山迎来了新的机遇,依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旅游业发展,万山汞矿被整体打造成工业文化项目,成功转型为国家“4A”级景区。
如今的万山汞矿借助矿山公园,打造了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拉动当地上万余人就业。万山矿山公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实现了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续写新时代绿色篇章
铝土矿是清镇市的优势矿产,保有资源量4.47亿吨,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清镇市加大对现有露天铝土矿山治理整顿力度,要求企业加强绿色矿山建设。
在麦格乡贵耐铝土矿四轮碑修复区,大叶女贞、刺槐等绿色植被覆盖矿区,郁郁葱葱环境良好。2021年,矿山所属的贵州劲同矿业有限公司按照国家标准,积极打造国家级绿色矿山,开展边开采边治理工作。
“贵耐铝土矿开采项目自取得采矿权以来,已累计完成多个治理区近千亩的生态修复工作。特别是2019年以来,该项目聚力绿色矿山创建,加快完善矿山管理、加快采空区生态修复,不断规范露天开采作业区边坡管理。”贵州劲同矿业有限公司贵耐铝土矿项目负责人介绍。
梵净山是武陵山的最高峰,为了保护梵净山的原始生态,2023年以来,铜仁市江口县抓住山水工程实施的契机,统筹推进“一体化”修复进程,开展了矿山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治理、林业生态功能提升等工程。在位于山脚下的江口县太平镇太平村历史遗留矿山旧址,曾经因采矿留下的“伤疤”已经全然不见,经过土地平整复垦后,矿坑重披绿衣,一排排青翠的刺柏向上生长。
从乌江、赤水河畔,到乌蒙山、武陵山麓,满目苍翠的贵州大地,正在不断续写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