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 中国矿业报
——记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西部找矿团队
◎ 张丽辉 李艺晨
工作温度最低零下50摄氏度,项目施工海拔最高5200米,新探获20余处金属矿床,累计89万米钻探进尺……
从2002年至今,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第六地质大队”)已经服务西部找矿20余年。从万山之祖昆仑之巅,到死亡之海罗布泊,从白雪皑皑的世界屋脊,到山高林密的云贵高原……他们的脚步已经踏遍西部12个省份。他们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凭借英雄地质队的坚韧和坚持,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伟大实践。
挺进西部,奔赴充满希望的原野
与家乡宜人的气候不同,高原地区到处都是起伏的雪山、稀薄的空气、泼辣的阳光、凛冽的罡风。而珍贵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就藏身在这冰雪高原的深部。
从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董泽训从一名普通钻工逐步成长为机长、探矿工程研究员。一把地质锤、一个放大镜、一个罗盘,几乎是他走南闯北的全部家当,董泽训带领团队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干就是20多年。常年来,从工地到山下的小集镇,单程就得5个多小时,高原反应加上路上经常讨论工作情况,董泽训的嗓子最终变成了“破锣嗓子”。
正是有了以董泽训为代表的地质人长期奋战在一线,多年来,第六地质大队在西部地区近20个矿区进行煤、铁、铜、锌等矿种的探矿施工,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0余万米,为青海省地矿局和多个矿山企业尽快查明当地矿产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青海省地矿部门、矿山企业的高度好评。
奉献西部,践初心使命全力以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第六地质大队在西部找矿的20余年间,除了涌现出一批像董泽训那样政治过硬、技术高超的人才外,还有王金平等一批优秀地质人。
王金平介绍说,2017年12月,当时地处青海东昆仑海拔4300米的哈日扎工地,气温已是零下30摄氏度。连续几天的降雪导致大雪封山,几十厘米的积雪没过膝盖。矿区施工任务已经完成,正在撤离期间,十余名职工被困,只能等待救援。王金平立即组织六驱牵引车安上防滑链满载生活物资救援。山下到山顶驻地距离3公里、海拔落差600米,当时只能一铁锹一铁锹地铲雪开路,让车辆向前驶进。就这样一米一米往前推进,原本3个小时的路足足走了一天,最终打通生命线的那一刻,运送物资的人员累得全部躺下,吸了些许工地备用急救的氧气才慢慢缓过来。山上的队员们紧紧握住王金平等人的手,眼里泛起了泪花,是感动更是信任。
这只是西部项目的一个缩影。按照新的发展模式,王金平和同事们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与方法,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过硬的技术,成功与中国地科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辟了探矿工程新领域。
扎根西部,以青春之名收获成长
钻探专业毕业的李宽是第六地质大队一名钻探生产骨干。
矿产勘查工作者常年驻扎野外,2022年8月,李宽带队到贵州赫章猪拱塘项目进行钻探施工。该地地势陡峭、森林密布,海拔较高。在喀斯特地貌下,布满了溶洞裂隙破碎带,断裂构造发育,全孔漏失严重,施工难度巨大。
“贵州夏天下暴雨,道路非常泥泞,任何设备都上不去,包括挖掘机都上不去。那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只能靠肩膀去扛。”李宽说,有的设备最重可达五六吨,人抬不动,他们只有把设备“大卸八块”,拆散后抬到山上,再重新组装。
针对技术难题,李宽牵头成立党员突击队,加强科技创新攻坚,仅在猪拱塘项目一地,就改进了10项钻探技术、优化改进了6种型号钻头。自主研制成功适用于灰岩地层的“尖齿长寿命金刚石钻头”,日进尺量达35米以上,钻头寿命提高三倍。
科技创新为钻探施工扫清了“拦路虎”。2024年4月,608机ZK11908号钻孔,历时30天以孔深1190.36米顺利终孔,日平均进尺39.68米,岩矿心采取率达95%,再次刷新该地区钻探月进尺效率纪录。截至目前,第六地质大队施工的超3000米的钻孔有3个,超过2000米的钻孔已超过100个……
一代代地质人勇毅前行,奋战在高原上,打开了一座座“宝藏”的大门。一代代六队人把西部大地当舞台,一步一步丈量过,一锤一锤敲打过,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才变得更加厚重。迈步新征程,六队人将坚决扛牢地质报国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