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司15号近现代建筑见证地质科学之光

2024.07.29 中国矿业报   

  ◎  商云涛

  近现代建筑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兵马司15号(民国时期为9号)——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三座历史建筑——南楼、西楼和北楼,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更是地质学界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南楼——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这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二层建筑,背后蕴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面对国内地质研究资源的匮乏,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先驱者毅然决定募捐兴建这座图书馆。依靠社会各界的慷慨解囊,这一宏伟计划得以实现。这座由德国雷虎公司设计的图书馆,以其独特风格和卓越质量,成为地质调查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这里曾召开过众多历史性的会议,见证了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的成立和李四光、裴文中等地质巨匠的学术贡献。

  西楼——办公室,则是地质学家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当时军阀混战使建筑资金出现严重缺口,但地质调查所的同仁们并未放弃。他们多方斡旋,最终依靠社会各界的捐款完成了这座二层办公楼的建设。西楼的设计和监造者贝寿同先生,作为我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的第一人,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座办公楼里,古生物研究室、绘图室、会客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地质学家们探索未知、研究科学的重要阵地。

  北楼——沁园燃料研究室,由热心科学的实业家金绍基捐建,以其父亲金焘的号“沁园”命名。这里主要开展石油和煤岩的研究,并承担着全所矿物、岩石的分析化验工作。在北楼与南楼之间,还盖有二层楼房供土壤研究室使用。这些建筑的建设款项均为社会捐赠,体现了当时社会名流、企业家对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兵马司15号内,七块碑记、刻像和石匾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每一块石匾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诉说着地质学家们为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如今,这些建筑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风貌,填补了北京市新文化运动旧址的空白,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地质学家们为科学事业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