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滩纪行

2024.08.08 中国矿业报   

  ◎  颜成义

  盛夏时节,阳光热情似火。在这样的时候,人们都尽可能避免在户外活动,可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却是开展野外工作的黄金季节。

  在青海省西北部,广袤而荒凉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一个叫大浪滩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几个项目组正在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工作。七月的一天,我带着机关的同志专程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冒着酷暑奋战在野外的同志们,同时做些专项检查调研工作。

  能够出野外,总是令我感到兴奋。置身野外,使人心胸开阔。记得一位地质科学家说过,只有从事地质工作,才能看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的确,我们要去的大浪滩,其实是一处方圆上百公里的无人区,发育着广泛的雅丹地貌和其他典型的荒漠化地表景观,寸草不生、鸟兽绝迹,置身其中,如处在火星之上,如果不是肩负职责使命、为国寻找矿藏,很少会有人到这个茫茫荒原来。

  冷湖观天

  我们首先从北京飞往甘肃敦煌。

  因为天气原因,航班晚点了一个多小时。当飞机停靠廊桥时,已是中午1点多钟了。当地的同事接上我们,就立即向此行的中转站——隶属于青海省的冷湖镇进发。按计划,今晚我们将在冷湖住宿,第二天再从冷湖前往此行的目的地大浪滩。

  冷湖,是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的下辖镇,位于茫崖市的东北部,孤悬一隅,海拔2730米,从茫崖市区驾车到冷湖镇竟有340公里之遥。这里原来是无人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支石油地质勘探队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又由于地质队员们在湖边洗衣服时觉得湖水冰凉,于是“冷湖”就成了这个新兴石油小镇的地名。在石油勘探开发的辉煌时期,冷湖是个县级建制,后来因为资源枯竭等原因,冷湖的行政级别多次调整,成为现在的茫崖市下辖镇。

  一路行车顺利,不到下午6时我们就抵达了冷湖镇。州、市对我们的到来很重视,几位领导专程和我们一起参加在镇政府会议室召开的座谈会。会上,我的几位同事介绍了这些年在此开展能源资源调查工作的情况,地方同志也介绍了当地情况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情况,并提出了希望帮助地方加强矿产资源调查特别是水资源调查的建议。不知不觉,座谈会开到了快晚上9点,我们才到镇政府食堂用晚餐。

  由于冷湖是因地质工作而生,加上一同参会的茫崖市领导主动介绍说,他也是地质职工子弟,从小在地质队大院长大,因而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对冷湖、对地方领导的感情。于是,州市领导特地提出,我们可到附近的赛什腾山,去参观中国科学院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那里很值得一看。”他们说。

  大家就顺势聊起了这个天文观测基地。据说,理想的天文观测基地需要足够偏远,以避免城市光污染,但又要比较方便人员进入;天文望远镜最好安装在高海拔地区,以避免大气湍动造成模糊,但海拔又不能高到人类无法生存。冷湖镇辖区内的赛什腾山平均海拔4000米,方圆百公里是无人区,没有光污染,完全具备设立天文观测基地所需的晴夜比例、视宁度(大气稳定度)、可沉降水汽和大气湍流结构等各项指标。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是前几年展开建设的,现在这座可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西班牙拉帕尔马岛天文台等世界一流天文观测基地相媲美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已经建成,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一个新的重要窗口。

  我们当然不可能专程去赛什腾山看天文观测基地,但此时我的心已经被带上神秘浩瀚的星空。在听大家介绍时,我心里就在想,冷湖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这既是一个世界级的天文工作者的“观天”圣地;同时,由于柴达木盆地号称我国矿产资源的“聚宝盆”,而冷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地质工作者在这里中转、补给,再前往更深处“探地”的热土。一个西部小镇,既有一群天文工作者在这里“观天”,又有一群地质工作者在这里“叩地”,恐怕全世界也难以找到比这更神奇的地方。

  结束晚餐走出食堂时,太阳已经完全落山,夜幕降临,四周弥漫着一股极为宁静的气息。抬眼望去,天空清澄碧蓝,在稀疏的云朵掩映下,月亮率领着群星正闪烁着神秘的光辉,仿佛在向地球上的我们招手致意。我连忙掏出手机,以月亮和云彩为主角,拍下了也许是地球上所能见到的最为洁净透亮的夜空。

  干湖踏“雪”

  冷湖的日出比北京晚了近两个小时。当第二天早晨8点多钟我们出发时,小镇的街上还没有什么行人。

  汽车沿着215国道往南行驶,不久就拐上316省道转向西南方向。司机的驾驶技术很好,车辆行驶平稳,让我能在路上美美地补上一觉——这于我完全是一个“意外”,由于昨晚我住的客房暑气不散、极为燠热,酒店又没有提供空调和风扇,结果一个晚上辗转难眠,早晨起来感到身心疲惫。路上补的这一觉,对我是极为宝贵的。当我的精神完全恢复时,汽车已经拐下了省道,行驶在向西北方向延伸的简易沙石道路上了。这,就进入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大浪滩的腹地了。

  从空中俯瞰,柴达木盆地像一个不规则的菱形。盆地四周高山环抱,西北有平均海拔4000米的阿尔金山脉,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界垒;东北有平均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脉;南侧为昆仑山脉的祁曼塔格山和布尔汗布达山,这两座山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柴达木盆地自边缘到中心依次发育为极高山、高山、丘陵、山前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形象地说,柴达木盆地的“盆身”连绵起伏、雄浑壮阔,“盆底”则是沟沟坎坎、底中有底,形成了多个次一级的小型山间盆地,包括尕斯湖、马海、苏干湖、大小柴旦、德令哈等盆地,可谓盆中有盆、盆盆相连。

  我们要去的大浪滩其实是一个干盐湖,是柴达木盆地6个大型干盐湖中的一个。干盐湖,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水的富集盐矿的低洼地。由于气候极度干旱,加上没有常年性河水补给,这里远古时期赋存的湖水早已蒸发殆尽,将雪白的盐分沉积于地表;又由于地下富含盐分的水,经年累月地通过毛细作用上升,不断向地表输送新的盐分,于是地表盐分浓度不断增加,就形成了这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

  隔着车窗,我眺望着远处巍峨的阿尔金山,凝视着近前茫茫的荒野,那白花花的盐碱覆盖其上,仿佛是一垄垄初雪覆盖的大地。很惭愧,我不是诗人,置身于如此壮阔的原野,却吟诵不出豪放的诗歌。我只能掏出手机,在我们这颗蓝色星球夏日炎炎的时节,拍摄下冬天才可一见的“雪景”。

  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项目组的工作区域。忽然,我又感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这次出差前,有经验的同事提醒我,出野外道路颠簸,一定要注意保护腰肌。而这一路上特别是在沙石路上,行驶了近2个小时,我居然没有任何颠簸难受的感觉。

  “哦,这算是重度盐碱化沙石地的一个功劳吧。”迎接我们的项目组的同志说。

  在重度盐碱化地区,土壤板结是基本现象。板结土壤最大的特点就是“硬”,看着像一团土,却像石头一样硬,有时用铲子都很难平整。在没有车辆反复压覆过的野地,行车一定是十分颠簸的,但我们项目组的作业区,已经工作多年,前往作业区的道路经车辆反复碾压,已经压出了一条比较平整的道路;而这里又几乎没有降雨,形成的道路不会受到毁坏。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在营地附近的道路还做了一些改造,就是把钻取出来的深层卤水,泼洒在比较坑洼和出现扬尘的路上,利用盐碱卤水能牢牢固结土壤的特性,快速修造出平整的道路来。”项目组的同志接着介绍说。

  在荒茫的无人区,走在平整的路上,我感受到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他们不正是那坚韧的车轮吗?踏平科学坎坷成大道,开创性地找到这深藏地下的卤水资源。他们不愧为国家矿藏勘探开发的先锋队、马前卒。

  山前“点穴”

  在绵延的阿尔金山前这片四野茫茫的作业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座高耸的钻塔。

  钻机正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仿佛在不断地向我们宣示着它的使命——钻进!钻进!钻到地下千米深处,取得连续完整的岩心、矿样和土样,使地质工作者得以分析评价深层钾盐卤水资源的赋存情况。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就是“盐泽”的意思。

  这深层钾盐卤水,就是处在柴达木盆地地下深部,富含钾、锂资源的高度矿化的地下水。钾盐卤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浓缩结晶后可以用来提取钾盐、硼酸等元素。而钾盐制造的钾肥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肥料之一。两年多前爆发的俄乌冲突,深刻影响着世界钾肥的供应格局。寻找钾盐资源,这看似平常的野外地质工作,却连着国家战略,事关农业安全。

  望着这尊耸立的钢铁巨兽,我在想,在茫茫荒野,我们的地质工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里的地下含有钾盐卤水?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位置下钻?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体现的是武将的神勇;在辽阔的大地上精确找到资源,就如同武林高手精准点穴、一招制敌,展示的是地质工作者的超凡神功。

  项目组的同志首先向我们介绍,他们是如何发现这个区域含有深层钾盐卤水的。

  原来,通过长期研究,他们认识到在第四纪期间,有大量冲洪积在阿尔金山前沉积,冲洪积主要为砂砾石层。砂砾石层孔隙度大,因而赋存卤水的空间也大。阿尔金山上的新近纪的石盐(比第四纪老)经过很长时间的淋滤,成矿物质钾元素从石盐中被淋滤走,在重力的作用下,自上而下汇聚到阿尔金山前的砂砾石层中,随着时间推移,卤水沉积越来越深、浓度越来越高,终于形成现今的砂砾石型深层钾盐卤水资源。

  从目前情况看,这套阿尔金山前的砂砾石层几乎都有含钾卤水。前些年,已经在这个区域打了不少钻孔进行验证,几乎是孔孔见矿,含卤水层巨厚,初步估算的钾盐卤水资源量十分可观。今年项目组的工作目标,就是在砂砾石层的边缘再打几口钻井,对整个含矿区域进行“探边摸底”,找到砂砾层的底部深度和边界,评价出这个地区的钾盐资源储量,为国家开发这里的钾盐资源奠定科学基础。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下钻,对于有些地质常识的人也很好理解。

  探测深层卤水,如同探测石油,基本原理是一样的。简单地说,就是综合采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等物探手段,获取深层钾盐卤水储藏位置,尔后通过钻探来验证储量。这其中,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方法,利用震源车制造出人工地震,尔后记录地震波在地下遇到不同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数据,再通过综合分析,就可以探测到地下钾盐卤水的位置。打个比方,物探手段就像做B超,能够精细刻画出地下物质的分布特征。

  我们来到钻塔附近的临时岩心棚,参观钻获的矿样。一只只标准的岩心箱有序地摆放在地上,装着取自不同地下深度的一筒筒长度为1米的矿样。这些矿样,基本物质都是砂砾,但偶尔也可看到一段岩心,而这些岩心的物质组成与砂砾没有任何关联,这就完全证明了这个地层是冲积形成的。有几箱的样品,显然是刚从钻杆里取出不久的,水分还没有完全蒸发,掰开砂砾块,还能在手上留下水渍——这就是宝贵的含钾卤水。

  这卤水,可是多少地质工作者顶着烈日酷暑、历尽千辛万苦,在这荒凉得有犹如在遥远火星上的大浪滩上探得的国家战略资源啊。

  天池现“宝”

  在离项目组营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两三米高的巨型土堆。

  项目组的同志说,这个土堆其实是一座人造的“天池”。去年从地下钻取出来的钾盐卤水,就抽到了这个池子里,进行日晒提盐的工艺试验。做这个试验,既为将来大规模开采大浪滩钾盐卤水后进行提钾生产提供关键数据,也是通过这样的生产模拟试验,更精确地评价这一地区钾盐的实际资源量。

  这时,正是大浪滩的正午,紫外线照射极为强烈。有经验的同志都把身体裸露的部位遮得严严实实,否则,很快就会在皮肤上留下“阳光记忆”。我们冒着灼人的热浪,顺着土坡爬上丘顶。尽管之前已经知道这是晒卤的池子,但随着“天池”的面貌逐渐展现在眼前,我还是被池子的规模、整齐的排列和斑斓的色彩给“震”到了。

  这两溜10口“天池”,是项目组的同志用大型工程机械构筑的。每口池子大约有50米长、25米方的样子,池底、池壁都覆有防渗膜,且每口池子的水量不一、景象各异。有的几近干涸、结出了一池子白花花的盐块;有的水量尚丰、池水蔚蓝,看着极为清澈透亮;有的池水刚刚覆过池底,呈现浅绿甚至棕红的色泽。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10口人造“天池”,可以说就是柴达木盆地斑斓盐湖的一个缩影。

  盐田日晒工艺是一种有效提取盐湖卤水的科学方法,基本步骤是修建多级日晒盐田,利用太阳能进行分阶段浓缩分离,以有效获得各种盐类资源。

  “日晒工艺,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既节约能源又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大浪滩地区年降雨量仅20毫米左右,风力强、日照强、蒸发量大,是进行日晒提盐的绝好地区。”项目组的同志介绍道。

  至于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口盐池,他们说:“钾盐是在水分蒸发到一定条件才开始沉淀析出。根据这个特点,在日晒工艺中,采用多级盐田相分离技术,分阶段提取钾盐。这两排5个阶梯盐池,第一阶梯是蒸发池,主要功能是调节日晒、储备原料;第二、三、四阶梯分别是钠盐池与钠碱盐池,主要功能是逐级蒸发析盐;最后一个阶梯是钾盐池,主要功能是钾矿析出与储存。在蒸发过程中,常会出现漏失情况。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工艺优化和设施改进,可降低盐田蒸发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从而提高成卤量和析盐量。”

  晒盐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有讲究的。

  这时,突然发现从不远处的一口池子里,跃起一只小鸟,蓝羽灰体,细腿向后一伸,就轻盈地掠过水面,从池子的近端飞向更远端。我定睛想看清小鸟的样子,小鸟却一下子不见了踪影,空余池水泛着蔚蓝色的光芒。

  在阿尔金山前广袤的无人区,这只精灵般的小鸟究竟从何而来,在此栖息之后又将飞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我在想,怀着希望的生命是顽强的。哪怕身处恶劣的环境,它们也要努力向上、找寻生发的土壤,就像我们项目组的同志们,怀揣梦想,立身荒原,为国找矿,艰难困苦全不怕,给点阳光就生长。

  荒原安家

  项目组营地的主体由集装箱构成,呈C形布设成一个完整的院落。院落前,停放着各种车辆和装备。这,就是我们地质工作者去年在大浪滩安的家。

  野外工作从来都是艰苦的。20世纪,地质工作者出野外,主要是住帐篷。当年,有一首传唱全国、脍炙人口的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歌词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地质勘探队员面对艰苦环境的坚忍不屈,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牺牲奉献之情。

  进入新世纪,尽管经济社会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重视不够,我们的干部职工出野外,不仅条件仍然艰苦,甚至与20世纪比还出现倒退:在野外长期住帐篷,甚至借宿牛棚也是常有的事,更别说吃上好饭、有必要的娱乐,在高原地区能够吸上氧……一些干部职工自我调侃是“要饭的”,地质工作者社会形象走入低谷,从事地质事业的价值感荣誉感明显降低。

  时代在发展。我们既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也要与时俱进改善条件、着力提高野外工作效率。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的地质调查现代化建设检验标准,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回应职工呼唤,努力为野外工作提供更好条件,使地质工作者能以更好的体力精力投入工作。

  为此,去年以来,我们制定了野外条件保障规划,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野外综合保障基地,成立了专业化的野外保障团队,强力推进野外条件保障由项目组各自为战、简陋粗放,向坚持以项目组需求为导向,基地化组织、全方位提质的转变。

  “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已经好得太多了。”项目组的同志争相说。是的,前年他们在大浪滩开展工作,住的还是帐篷,冬天四面透风、夏天闷热难耐。吃不好、睡不好,头疼脑热主要靠扛,遇到大风担心帐篷被吹走,下雨时担心被山洪掩埋。

  “但也还有一些困难”,大家也直言不讳。

  我们就是奔着困难问题来的。

  我们对营地一处一处察看,详细询问如何做饭、如何用水、如何住宿、如何出行、如何洗澡、如何如厕、如何看病、如何防范安全风险……大家的一切都是调研内容,职工的冷暖都记在组织心上。

  “我们用水还困难,需要花大价钱从冷湖拉来”“卫生条件还不好,十天也难洗上一次澡”“厕所离得太远,女职工晚上不方便”“手机没信号,与家人联系不方便”“文化生活单调,晚上只能数星星”……一件件,都很具体;一桩桩,都很急迫。

  条件改善,去年只是起步,今年要推动升级。

  我们接着召开座谈会,逐项研究改进措施。当即决定,设法从西宁基地调来给水车、淋浴车,使大家能够洗上澡;争取青海省有关部门支持,协调电信运营商,为营地提供通信服务;向集装箱板房生产厂家提出需求,生产带卫生间的住宿方舱,方便年纪大的同志和女同志,等等。总之,进一步把条件保障好,使大家集中精力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多做贡献。

  项目组的同志都很振奋。在大家热切的目光中,我们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这时,已近下午6时,我们要往冷湖返了。大浪滩的太阳仍然充满激情地照射着大地,无人区的一切仍然明晃晃地耀人眼睛。

  与项目组的同志一一握手。我们,将重返有人的地方;他们,还将战斗在这里,做大浪滩的主人。

  我们一定要帮大家把野外的家安好!在与大家挥手作别时,我在心里向大家保证。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