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中国矿业报
——全国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学术交流会综述
◎ 白茹玉 向磊 朱岸梅
科技赋能,共谋发展。全国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学术交流会近日在合肥召开。来自国内30余家创新平台的代表,聚焦地球深部探测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结合矿产资源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等,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为提升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科技水平建言献策。
钻探施工
基础理论创新,支撑解决“哪里找”问题
理论创新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点迷津”,各平台注重加强基础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牵头成立了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铜陵-池州地区成矿三维地质模型,提出了铜陵矿集区深部奥陶系/志留系新的找矿标志层、安庆矿集区深部闪长岩体型铜矿体等一系列新的认识,探索深部第二找矿空间;蚌埠-凤阳地区浅覆盖区综合物化探找矿,运用“循环渐进式”覆盖区综合找矿理论,最终明确3个找矿方向,划分7个成矿远景区,圈定找矿靶区20个。
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滇东北磷块岩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磷矿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二隆三洼”成矿理论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成矿模式+钻孔验证”找矿方法技术集成实现沉积型隐伏磷矿找矿重大突破,矿权空白区探获新增的推断资源量相当于50多个大型磷矿床,为亚洲最大的单体磷矿床,预期潜在经济价值达万亿元。
黄河上游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展西秦岭地区西成铅锌矿田典型矿床成因研究,优选洛坝外围找矿靶区,勘查新发现铅锌矿体92条,全部为盲矿体,矿床规模达到大型;发现西秦岭铅锌矿具备多期次成矿特点,发现金矿体47条,矿床规模达到中型。
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通过研究膏岩层对玢岩型铁矿床形成的重要控制作用,提出磁铁矿-硫化物矿-石膏矿(硬石膏矿)三种类型的矿石组合在空间上可量化的找矿标志,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玢岩型铁矿床的认知。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板块俯冲挤压引起巨型走滑背景下的巨量金成因模式,提出早白垩世胶东岩浆-流体-巨量金运移受控于垂向超壳走滑断裂系统的新观点,在指导发现焦家带纱岭、前陈、三山岛北部海域等金矿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对滇东北沉积型铝土矿典型剖面点开展详细解剖,编制的沉积岩相古地理图圈定了巧家药山镇-大关太阳坝-彝良钟鸣有利区,经钻探查证,估算资源量达大型规模。
复杂构造区非常规天然气评价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构建了黔北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部署实施的狮溪1井及瑞溪1、2井,获得浅层页岩气重大发现;以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吻合度为特色的煤层气甜点“三高”定量预测及甜点综合评价技术,进一步创新和丰富了贵州煤层气勘查开发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创新,解决“怎么找深矿、盲矿”问题
深部和覆盖区矿化信息的难发现、难识别、难定位,以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多解性和常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覆盖区的局限性,使得覆盖区找矿勘查、发现新资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和难题。
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效解决了河南崤山大面积黄土积覆盖区找矿难题,建立了崤山东部斑岩钼-中低温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模式和地质、地球物理、常规和非常规地球化学及遥感信息深度融合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实现黄土覆盖空白区找矿突破。
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复杂地形区的大深度、高精度、高效率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方法,建立隐伏矿综合地球物理最佳组合勘探模式,助推锰矿找矿突破。
高原荒漠区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通过高原荒漠区铜镍硫化物矿空地协同高效勘查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研究,构建了综合勘查模型,初步探索形成了高原荒漠区高效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研发了青海省地学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圈定了一批有利找矿靶区。
自主装备创新,打造“找矿利器”
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FTEM-Ⅱ型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实现了“卡脖子”技术和装备的突破,构建了较完善的“航空-地面-井中”三维立体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体系,有效支撑青海夏日哈木铜镍矿增储上产和辽东金矿深部找矿。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据钻柱动力学而研发出具有断面质量偏心特征的钻杆,可实现钻杆柱动态“自定心”作用,有效降低了沿顶角方向的钻孔自然造斜,为复杂地层矿产勘查提供良好的钻探技术支撑。
地球探测技术及仪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精度量子传感器和芯片制备技术的封锁,研发地球物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提升自主研制的系统样机装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向规模化、产业化推进。
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发明“岩石剪切-滑移-渗透率”综合一体化实验装置,形成了大尺寸裂缝平面扩展可视化评价技术,实现了原位应力环境压前压后和多方向精准评价,有效评估水力能量对断层稳定性冲击能力和扰动影响程度,建成了国内首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地震安全监测专用标准台网。
地球化学探测重点实验室制作第一张《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图》,揭示全球化学元素分布循环规律,建立首个化学属性“数字地球”,建立元素垂向迁移机理和立体地球化学探测模型,为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并研发6种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和关键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性能和探测深度。
金属矿山地下水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立“自动监测-集中管控-动态分析-智能识别-灾害预警-实时发布-智能决策”多维一体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集合多区域、多矿山、全时段的水工环地质信息并实现可视化,对矿山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突涌水灾害提供及时预警。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