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中国矿业报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中心滹沱河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团队
◎ 王宏利
202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滹沱河上游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回应驻地群众需求,千方百计助力乡村振兴。
成功出水
“引流”先引才
改革转型之初,水资源调查是哈尔滨中心的弱项,缺项目、缺人才、缺经验。单位挂牌成立后,哈尔滨中心党委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单位注入新鲜血液。
孙岐发是哈尔滨中心水文和水资源调查室主任,也是首批交流选调人员。作为水文地质领域专家,他不仅业务精湛,性格也非常和蔼,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孙。他说:“在沈阳生活了大半辈子,突然来到哈尔滨还是有些不适应,但组织信任我,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我,我一定加倍努力。”老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2021年到哈尔滨中心工作后,老孙谦虚得像个新兵,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反复研究论证,加班加点成了常态。
几年来,在老孙的带领下,哈尔滨中心水资源调查工作实现“零”的突破,2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哈尔滨中心挂牌成立。他个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有为才有位
2024年6月,五台县人民政府为盘活当地文旅资源,申请筹建七峪地质文化村。由于项目之前有过为五台县东龙泉村打井的经历,因此,五台县政府第一个想到了滹沱河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团队。团队欣然答应了请求,受领任务的第二天,老孙便带领队员进山调查。
一大早,老孙就带领调查队员钻进了大山里。调查区内山势陡峭、植被发育,他们只能顺着小道艰难前进,偏偏下起了大雨,他们深一脚浅一脚,一身雨两脚泥。即便这样,他们还是坚持走到了每一个调查点,取得了第一手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实地勘查和综合研究,调查团队认为,七峪村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地质地貌、交通运输等均具备文化村的条件,尤其是前寒武纪地质是典型的“四世同堂”代表,很有科学研究价值。最终,他们按照“地质+生态旅游”的模式,确定了以一山(红花梁)、一水(三峪沟河)、一村(七峪村)为旅游资源主线,以“四世同堂”“七峪圣山”为七峪村地质文化主线,讲述七峪复杂的地质演化故事,诠释出红花梁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他们编写的《七峪地质文化村建设报告》得到五台县政府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为申报地质文化村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七峪村成为忻州地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地学旅游的新地标作出了贡献。
几年来,项目团队紧盯国家和驻地政府需求,先后完成了地下水流场调查、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中物质来源、分布、变化规律、形成机理等丰硕成果。
培养用好人才
在滤泗河畔,赵剑正在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监测水质变化。这是他转岗技术后参与的第2个项目。早在3年前,赵剑还是一名车辆驾驶员,留队后,他积极参加学历升级,踏踏实实跟着老孙学习技术知识。2019年,赵剑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23年,他顺利毕业并于同年考入黑龙江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过几年的摔打磨练,赵剑已具备担任项目副负责人的能力。正如他所说:“我当了15年兵,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感谢团队给了我换羽新生的机会。”
团队成立之初,虽有年轻化的优势,但能力和经验不足是制约团队建设的最大短板。团队创新性提出了“训、练、研、压、带”五步轮转法,组织技术人员与工勤人员结成“传帮带”对子,推动了工勤人员转改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老孙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科技干部也逐渐承担起一个研究方向的工作,在专题模型建设、专题项目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可人的成果:由赵思佳负责的“五台县三水转化及生态影响机理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国林负责的研究分析对项目综合研究起到支撑作用,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由胡宸负责的“乌苏里江流域(虎林段)水资源调查评价”走出调查室,支撑其他项目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受到一致好评……
近年来,团队累计发表论文20多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名工勤人员成功转岗,1人考进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初见成效。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求上进、钻业务的年轻人,滹沱河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团队才日益壮大、活力十足。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千山万水、无畏千难万险。哈尔滨中心滹沱河水文地质调查团队将用青春和热情,在祖国的大地上继续谱写富国强民的新篇章。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