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 钻破万米解乾坤

2024.11.18 中国矿业报   

  钻破万米解乾坤

  ——探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钻采系统

  ◎  本报记者 潘冰

  登上“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坐落在船体中央、高耸挺拔的巨大钻机——全球首台兼具油气钻探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也是“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钻采系统的核心装备。

  作为我国科研机构联合国际顶级油气钻机企业集智攻关的成果,“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钻采系统最大的标签就是“全球领先”。除了“钻”“取”皆宜的钻机,它还集成了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从此,“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不再只是科学家们遥远的梦想。

  研发:关关难过关关过

  “梦想”号在立项时就瞄准了两大任务,一是大洋钻探,二是深海资源勘探。然而,虽然同属钻井工程领域,但这两大任务的作业环境、任务目的和设备需求等不尽相同。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是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案来完成。

  在充分考量和论证后,“梦想”号的设计者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已有钻采系统无法同时满足深海资源勘探和大洋钻探需求,那我们就自主设计一个,推进深海探测钻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

  这是一个毫无先例可以借鉴的领域,想把那么多功能集中在一台钻机上,难度可想而知。

  首当其冲的是“缺人”。彼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几乎全员出动,但仍存在巨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关键时刻,中国地质调查局当机立断协调全局优势力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局属单位借调专业技术人员加入项目组,许多国内油气装备企业也递来了合作“橄榄枝”。“参与‘梦想’号钻采系统的建造工作,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梦想”号监造组钻采分组组长冯起赠感慨道。

  水合物专用测试模式

  接下来,设计方向又成了新的拦路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后续的建造和应用少走弯路,必须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划,对设计方案、技术路线的选择都要慎之又慎。为此,钻采分组深入全国钻井一线调研,访遍国内油气装备企业,召开了无数次专家咨询会。其间也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他们就组织召开论证会,邀请院士专家现场点评分析方案,最终选出最优解。

  根据“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梦想”号需要以4万吨级船舶的级别去实现国际上2艘6万到8万吨级船舶或深海平台的功能,原本的研发设计复杂程度提高了一个台阶,各类难题接踵而至。为此,“梦想”号建造团队成立了钻机攻坚团队、高压泥浆攻坚团队、低压泥浆及散料攻坚团队、岩心传输系统攻坚团队等一系列专项攻坚团队,成功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让“梦想”号钻采系统一步步从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传统隔水管模式

  领先:“4+3”创新集成

  如果说,“梦想”号钻采系统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创新集成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

  据介绍,除了用于海洋油气开采的传统隔水管模式,“梦想”号钻采系统还具备水合物专用测试模式、传统无隔水管模式和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能满足深海资源勘探和大洋钻探取心的不同作业需求。

  其中,传统隔水管模式是海洋油气开采的“标配”,通过隔水管把海底和钻探船连接起来。

  水合物专用测试模式,顾名思义是为水合物试采专门设计的一种轻型隔水管系统,能减轻设备负担,降低钻探成本。

  传统无隔水管模式由于没有隔水管的负重,钻杆可以达到更大的深度(水深最高可达8000米),适合深海钻探任务。

  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是钻采系统的一大技术革新点。传统无隔水管模式下加入的泥浆一般会直接排到海里,既污染环境又增加成本。“梦想”号钻采系统中配置了泥浆循环管线,通过水下泵将泥浆抽回到船上,再进行过滤等处理,实现泥浆循环利用。该模式具有成本低、污染小等特点,进一步拓宽了钻机的应用范围。

  举升系统

  取心是大洋钻探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从海底取出的岩心就像是一部部记录着地球历史的“书籍”,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

  为了高效、完整取心,项目组可谓煞费苦心,集成了3种取心模式,可实现不同地层和岩体持续钻进取心。一是提钻取心,即把整根钻杆从钻孔中提出来,从而取出暂存在钻杆最底端的岩心。二是绳索取心,即通过钢丝绳从钻杆内取出岩心,虽然有很多限制条件且操作稍显繁琐,但由于不需要将整个钻杆拉出钻孔,从而节约了时间和成本,适合较深钻深的取心操作。三是气举反循环取心,通过往上部钻杆内注入空气,降低上部钻杆内的液体密度,使上部和下部液体产生密度差,这样上部的液体会往上“举”,带动下部的钻井液和岩心被“吸”上来。

  同时,“梦想”号钻采系统还创新性引入模块化设计思路,根据不同任务搭载不同的任务模块,并可快速切换。这种设计赋予了“梦想”号神奇的“变形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需求时能够游刃有余。

  无隔水管闭式循环模式

  目标:钻深万米不再只是梦想

  在“梦想”号所有数据中,“最大钻深11000米”可能是最令全球科学家激动的一个参数。

  为什么是11000米?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海洋地质钻探室主任阮海龙解释道,“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梦想。全球各处的地壳厚度有明显差异,陆地上通常厚一些,平均厚度可达33千米,海底相对薄一些,平均厚度只有6000米。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洋中脊是海底地壳的生成区域,也是海底地壳较薄的地区,适宜开展大洋钻探。“这个地方水深4000至5000米左右,地壳厚度是6000米左右,所以我们的目标定在了11000米。”

  从船底向下探出11000米,这必然是一个大工程。通过创新技术装备、优化工艺流程,钻采分组不仅实现了设定目标,还将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提升了40%以上。

  “我们采用的是全球第三代油缸液压举升式超深水钻机,特点是速度快,结构紧凑,安全性高。”提起这台钻机的优势,“梦想”号监造组钻采分组副组长田烈余如数家珍。

  速度快是因为采用油缸直接举升/下放,最大可以达到2.6米/秒,大幅节约了起钻和下钻的时间。尤其是在遇到硬岩地层需要频繁更换钻头时,这种提升效果更加明显。此外,井口配套了自动化工具,如铁钻工、动力卡瓦、液压吊卡等,也可以更好地匹配快速起下钻作业。

  传统无隔水管模式

  结构紧凑是因为省去了传统钻机绞车、天车、游车等大型设备,同时把补偿系统集成在举升系统里面,节省了钻台的空间。

  安全性高是因为增加了大量智能判断、互锁和自动化管理等辅助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人为误操作和误判,大幅提高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好马还得配好鞍。现在,我们正在给‘梦想’号钻采系统配套各种量身定制的工具,包括更适合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钻头、钻杆等。”阮海龙补充道,“我们最终的目的可不是把钻头钻下去,更要把岩心快速、完整地取上来。”

  绳索取心

  “有了‘梦想’号,我们对我国大洋钻探事业的未来也有了更多期待、更多底气。”在采访了解“梦想”号钻采系统的过程,不止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

  的确,“梦想”号钻采系统大幅提升了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能力。拥有这样一套系统,就像是拥有了一把打开“莫霍面”、探索地球深部的钥匙。我们期待这把钥匙在未来大放异彩,船凭壮志巡沧海,钻破万米解乾坤。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