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中国矿业报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 伍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地质工作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四川省地质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地勘局,多年以来,一直是地质找矿主力军,保障能源资源供应链安全、筑牢地灾防治屏障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先行性和战略性地质工作支撑。新时代赋予了地质工作新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继续践行“地质报国”初心使命,扛牢地勘大局责任担当,紧紧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和“一极一源”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得到全面压紧压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然而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地质工作作为研究地球系统的工作,是探究自然规律、寻找赋存资源、调查自然生态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我们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地处国家“两屏三带”核心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四川的山山水水,要求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地质工作的新使命、新定位,坚决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地质工作全过程,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二、争当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断走出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近年来,四川省地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专注定力,围绕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服务美丽四川建设,参与推动实施全国及省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助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取得重大成果。
牵头编制的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若尔盖草原湿地提供了黄河上游干流枯水期40%、丰水期26%的水量,占黄河全流域径流量的8.9%,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大江大河健康无恙、永续造福全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牵头编制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功获得国家部委批准,项目实施预计可减少废弃矿山(点)106处,恢复植被9.53平方公里,土地复垦利用率提高至85%,有效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为国家公园的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地震活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修复作出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川省地质局主动谋划“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磨西台地地质遗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试验论证,攻克磨西台地边坡受损的地质问题和植被受损可能引发的各种次生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做好沱江、岷江、涪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主要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重要支流水质监测,以及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土地污染详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技术服务支撑。牵头编制《四川省“十四五”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力推动四川省地热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协同四川省政府政研室开展雅砻江清洁能源走廊建设专项调研,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三、勇担时代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四川省地质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四川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战略,聚焦“加快建设美丽四川”目标,持续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创新地质工作模式,拓宽地质服务领域,提升地质工作水平,围绕五大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全力以赴为加快建设美丽四川贡献地质智慧和力量。
地质环境领域。四川省地质局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水土污染防控、地质遗迹保护等,全力做好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防控、土壤污染调查及治理;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主动谋划国家、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推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涵盖地表水、地下水、地热、矿山地质环境等监测内容的综合监测网络,提供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信息服务;做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及开发保护方案编制,协助地方做好自然公园(地质公园)建设,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工作。
矿产资源领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着力降低勘查活动对川西高寒山区、生态脆弱区的环境扰动;优先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推动在建或新建矿山按照科学开采、高效利用、智能管理的原则逐步改造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尾矿资源再利用,提升经济、生态双效益;积极参与攀西区域闭坑矿山的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着力为地热清洁能源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重点推进雅安及川西地区重点水热型地热综合评价、重点城镇浅层地热能调查、川西高原干热岩调查、地热资源开采潜力评价等工作,创新工作模式,以服务成都有关区(县)地热供暖试点、川藏铁路站点和川西高寒藏区供暖为抓手,推进四川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领域。四川省地质局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解决重大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配合开展林草湿荒漠化调查、水资源基础调查等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以及确权登记等工作,摸清土、水、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家底和国土空间承载力,为开展资源环境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助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积极参与林草湿自然资源生态综合监测,科学提出预报预警与对策措施;协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治理,围绕地方政府和社会需求,推进自然资源综合治理与技术研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修复地质解决方案。
城市管理领域。对接四川省城市规划发展需求,开展城镇地下空间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综合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已有成果,结合实景三维四川建设,助力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智慧平台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土地、地下空间节约集约利用。遵循“三区三线”成果,着力推进城镇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围绕农业、生态、城镇3类空间,服务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积极参与城镇地下管网、内涝等调查、治理工作,服务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做好城市人口聚居区、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地质安全保障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城市建设新路径。
粮食安全领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总结多年来多轮次土地质量调查经验,充分发挥已有检验检测实验室作用,全面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主动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参与耕地勘测定界、耕地质量调查、耕地生产障碍修复、耕地有机提升行动、土地综合动态调查、国土变更调查及核查、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助力实现耕地红线不突破、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优化,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安宁河流域“天府第二粮仓”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