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中国矿业报
扬帆奋楫再出发 笃行不怠启新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孙博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仪器装备和软件研发应用与推广工作,开展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1957年2月,物化探所在北京成立,1969年迁至陕西省蓝田县,1981年迁至河北省廊坊市。2016年,物化探所与天津市东丽区政府签订协议,启动天津基地建设。
1952年12月,原地质部地矿司地球物理探矿筹备组成立,中国的物化探工作从这里起步。1957年原地质部正式成立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经过几代物化探工作者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努力,物化探所从成立当初的二十几人的研究室发展到现在拥有300余人的团队,涌现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为卓越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和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创新团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创新团队为代表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群体。67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功叙、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和一批知名专家,先后为我国物探、化探两大学科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
目前,物化探所有在职职工322人,其中,高级职称173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16人入选省部局级科技人才计划名单,5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1人在国际组织任职,等等。
建所以来,物化探所在科学研究、地质调查、开发与应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斜磁化条件下磁异常推断方法的研究”“长江中下游矽卡岩铜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等17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东部中生代隐伏金属矿找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地球化学填图的战略、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系列国家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等多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球化学填图战略方法技术与应用研究”“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元素测试方法技术和质量监控系统的研究”“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等百余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其中,斜磁化理论与方法技术、激发极化理论与方法技术、区域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矿区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使我国的铁矿、多金属矿、金矿等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我国物探、化探两大学科发展和地质找矿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物化探所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了“大树”,不断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
坚持自主创新 持续构建现代化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体系
物化探所长期瞄准国际勘查地球物理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攻关能源资源、深地探测与环境调查中急需的地球物理大深度、高分辨率、高精度和轻便高效的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目前已掌握了40余项地球物理技术,自主研发了多平台航空电/磁、地面电磁、小口径地下物探等10余项核心技术,构建了较完善的“航空-地面-井中”现代化立体勘查技术与装备体系,推动了我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水平的提升。
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平台航空电/磁探测系统,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多个不同地形区进行了面积性测量示范,目前已累计完成测量逾20万测线千米。示范区海拔从300米~5000米,相对高差从小于100米到大于3000米,勘查地质目标涵盖金属矿产、油气资源、地下水等,均以优于设计要求的测量精度完成了飞行测量任务。其中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技术、无人机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实现工程化,直升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技术、无人机航空磁法测量技术实现工程化,可在行业开展应用推广。
在地面地球物理方面,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高温超导瞬变电磁测量技术、频率域激电测量技术、系列感应式磁传感器实现产品化,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内蒙古、云南、辽宁、西藏等多个省份的矿区开展了试验和应用,结果得到钻探验证,发现了深部矿体,实现攻深找盲。
在地下和井中地球物理方面,自主研发的地下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和地井瞬变电磁测量技术实现产品化,井中三分量磁测和井中激电测量技术实现工程化,均可在相关行业应用推广。如地-井瞬变电磁测量技术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区,发现井旁富铜矿体。
近15年来,物化探所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服务于金属矿普查、基础地质调查、水资源调查、环境调查等领域,且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系统
践行地质报国初心 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一代又一代物化探人矢志不渝地秉承地质报国的初心,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运用理论技术创新实现找矿突破,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物化探所发起了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截至2020年,完成全国1000余个1∶20万图幅,覆盖全国近700万平方千米,获得39种化学元素的高质量数据。根据化探圈定的金异常,发现金矿900余处,其中大型以上金矿40处,发现的黄金储量达4000余吨,约占全国黄金储量的40%,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以后,物化探所形成了覆盖区地球化学填图理论和技术,取得西秦岭高寒草原区金矿重大发现,根据化探异常发现5处超大型金矿。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物化探所在东天山-北山、西南三江、喜马拉雅、白云鄂博等重要成矿带开展战略性资源调查,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在云南红河州超大型稀土矿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中,物化探所实现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和找矿重要突破;首次发现云南省红河州重稀土超常富集区,在实施1∶25万和1∶5万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经风化壳剖面异常查证与钻探验证,实现了云南省红河州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重大发现,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滇南地区发现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开展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与技术指导
发起大科学计划 领舞国际地球化学填图
2016年5月,原国土资源部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定,依托物化探所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同时研究中心发起“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得到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地质调查机构和国际地科联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经过8年的努力,已建立了覆盖全球陆地面积1/3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基本摸清全球1/3陆地化学元素空间分布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初步建成中国地球化学观测网并完成第二轮观测工作,获得我国土壤圈76个化学元素指标权威地球化学观测数据;编制地球化学填图国际标准或指南6份,完成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350万平方千米,使合作国第一次拥有了高质量地球化学图集;建立“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为数据共享与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为绿色土地保护利用和地方绿色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持;建立了由40余个国家、400余位科学家参加的国际合作网络。2022年6月24日,“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被列入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主席声明成果清单。2023年10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代表处联合发布《数字“化学地球”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倡议》,为“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赋予更多内涵。数字“化学地球”将地球化学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全人类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全球地球化学科学数据,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
摸清土壤质量家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自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启动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计划”以来,物化探所牵头组织实施了全国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1∶25万调查266.5万平方千米,覆盖全国83%的耕地,精准摸清全国主要农耕区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状况。同时,获得了中国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与基准值,编制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图集》等系列成果图集,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国情数据和图件。
如何用好这些数据,真正造福当地百姓?物化探所在四川省沐川县给出了生动的答案。物化探所项目团队聚集该县土地资源禀赋不清、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历时4年多,查明全县优质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圈定天然富硒土地105.5万亩,全流程支撑18.6万亩连片天然富硒地块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为沐川县拿下富硒“金字招牌”。科研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实验开展富硒土地高效利用研究,在园区规划选址、富硒优势品种筛选及农作物硒含量提升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截至2023年,全县已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建成富硒农业园区11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3个,发展富硒茶叶种植基地22.5万亩、富硒魔芋基地3万亩、富硒猕猴桃基地3.5万亩,全县富硒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5万名。
“乌蒙硒都”生态农业发展案例是地质调查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并从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12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05个最佳减贫案例名单,同时作为8个最佳典型案例之一,在2024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发言分享。
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基地
强基固本再发力 步履不停赴新程
物化探所围绕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三步走”“三级跳”战略安排,聚焦地质调查工作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需求,系统梳理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仪器装备、人员队伍、业务能力等现状,研判了技术方法发展和调查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到2030年,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增一批大型资源基地,建立覆盖全球超过1/2陆地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实现自主研发系统的产品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35年,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实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现代化,形成一批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国家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
为更好地实现目标,物化探所围绕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相关工作部署,把握业务领域相对聚焦、工作地域相对集中、工作重心更加突出、专业优势更加凸显的总体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根-干-叶”业务体系,赋予这棵“大树”更多的能量和养分。物化探所坚持以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科技创新与应用为“根”,依托勘查地球物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研发应用能力、物化探数据采集分析与解译能力为“干”,聚焦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全国大地电磁基础网建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下空间与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探测、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物化探大数据集成与综合研究9个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方向为“叶”。
清晰的树状体系,为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稳方能致远,中流更需奋楫。
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物化探人的非凡和执着;未来,还将继续见证他们的使命与担当。物化探所将聚焦主责主业,真抓实干,不断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奋力谱写物化探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