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延安

2020.07.02 中国矿业报/肖功勋   

满怀崇敬和虔诚,踏着灿烂阳光,穿越黄土高原,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走在杨家岭,我情不自禁地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窑洞里陈列的木桌、木椅、笔砚、油灯让我凝神思索,仿佛看到伟人在陕北的严冬之夜挥毫疾书,起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著作;仿佛看到那张简易而粗糙的桌子前,伟人正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笑风生,发表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仿佛看到伟人与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促膝谈心,鼓励他们用“小米加步枪”定能打败飞机加坦克强敌的信心和斗志……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半个世纪前,中国共产党人用延安窑洞换取了南京、上海、武汉、北平、西安……换取了全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当我走进朴素的枣园,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水沟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实这不是一条平常的小水沟,它就是有名的“幸福渠”,留给后人更多的是一种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记忆。我想,昔日的“幸福渠”一定是清水潺潺,浇灌出画家笔下美丽的陕北田园风光:平原麦子熟,山坳玉米粗,坡塄谷穗儿长……而水渠两边更是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江南景象。

沿着水渠,我寻觅伟人和先烈的足迹。可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伟人们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先烈们奔赴前线捐躯沙场的情景。只有枣园内参天的古树,茂盛的松柏,见证了中华民族走过生命沼泽的足音和震响耳际的催征战鼓。在“幸福渠”转弯的院落里,一棵丁香树在秋风中摇曳着,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默默地伫立着,在半个多世纪里,回忆着过去,凝视着现在,思考着未来。据说这株丁香树是毛主席亲手栽植的,现已高达4米多。丁香树后面,便是毛主席当年在枣园居住的窑洞,枣园窑洞不熄的灯光,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而用“幸福渠”乳汁般的水浇灌出来的红枣和小米,最终成就了中国革命事业。

登上宝塔山已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染红了宝塔。我抚摸着那些被风霜磨砺,焰火熏黑的宝塔的古砖,抚摸着呼啸的枪炮子弹留下的痕迹,不能不浮想联翩。塔上的每一块青砖,每一个弹洞,都承载着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记忆着曾经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倾情讲述着叱咤风云的壮举……

转身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际飘出的一条游龙,从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流来。滚滚延河,滔滔流水,曾经激荡着全国老百姓的眺望与期盼。无尽的黑暗是如此沉重,夜幕一样笼罩着神州大地,而在陕北山区的延河边,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升起了照耀着中国的“红星”。满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眺望着祖国西北角耀眼的北斗星,外国友人看到了陕北高原闪闪的红星,中外记者找到了中国的命运和方向,于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记者来了;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白求恩、露易斯、斯诺、史沫特莱、马海德来了;就连张学良、赫尔利都怀着不同的心情来到延安,站在延河边上感受它的热风寒霜……我们现在虽然无法揣摸他们当时的心境,但可以想见,谁也不敢漠视这小小的延河。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历史必将在这里改写,旧制度行将被延河的浪花卷去……

走进延安,就像走进一部厚重的诗史,博大精深,璀璨夺目,让人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 □

(作者单位:湖南省应急管理厅)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