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实习记者 贾林海
“中国钢铁工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产业‘单打独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智能化和绿色化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
“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钢铁工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既是钢铁行业辉煌过去的纪念,也是迈向未来的积淀。”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启动仪式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分别这样说道。启动仪式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和鞍钢集团总经理戴志浩主持。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谋篇之年,同时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挑战的特殊年份。在此关键节点,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承办、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启动仪式暨“十四五”钢铁科技创新战略方向院士论坛开启,以展示钢铁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激发更大的科技创新热情。
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干勇,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戴志浩,山钢集团董事长侯军,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张少明一起将手掌放于启动球上,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正式拉开帷幕。
沈彬在致辞中表示,“十三五”以来,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钢铁工业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全面部署、积极探索行业的科技创新之路,取得了卓越成绩。2016年~2019年,全行业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309个项目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
“一批工艺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钢厂崭露峥嵘。”沈彬列举道,“首钢京唐二期工程、宝钢湛江冷轧工程、山东钢铁日照精品基地项目、青岛钢铁城市钢厂环保搬迁项目、河钢石钢环保搬迁产品升级改造、沙钢超薄带项目等,充分依托科技创新,创造了诸多‘全球第一’‘世界领先’‘国内独家’。”
干勇在致辞中指出,钢铁工业是具有代表性的流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撑了制造强国的建设。科技创新在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五”以来,282项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品种实物质量水平,20项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在启动仪式上,王运敏、毛新平、刘正东、李卫、 张跃、邵安林、岳清瑞、唐立新、谢建新院士获得“‘十三五’钢铁工业科技成就奖”,“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二期一步工程”“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30毫米冷轧工程)”3个项目获得“‘十三五’钢铁工业创新工程奖”。
在院士论坛上,干勇做了题为《中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报告,介绍了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八大趋势。具体来看,一是能源体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经济合理地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应用;二是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物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等方面,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迈进;三是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并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向泛在、职能、安全方向发展;四是生物技术将继续在农业、医药、能源与环境等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并有望成为新的现代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五是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极限化发展;六是资源开发利用向高效安全、循环替代及环境友好转变,并向地球深部拓展;七是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医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八是空间技术向综合化、网格化、天地一体化和深空探测发展,海洋技术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立体观测发展,空间、海洋开发利用成为焦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从生态化布局、生态化工艺、生态化产品和生态化解决方案4个方面做了题为《钢铁工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的报告。他指出,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工艺流程和资源结构亟待优化、环保装备和技术水平整体落后、城市钢厂搬迁压力大。他进一步表示,未来钢铁工业将实现功能的拓展,成为工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钢厂将逐步演变为生态工业带钢厂和城市周边型钢厂两种典型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做了题为《中国核工程关键钢铁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报告。他分别从我国核工程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军核动力关键钢铁材料简介、我国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关键钢铁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发展与突破3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随后,戴志浩主持了针对钢铁工业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及行业热点问题的讨论,王运敏、李卫、张跃、唐立新、谢建新等院士、专家参与讨论。
作为采矿工作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运敏深情表示,为钢铁行业提供优质矿产品是采矿工作者一直以来的追求。他指出了原料行业未来发展的3个方向,即深度开发、绿色环保、智能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指出,当前我国材料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他建议,应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市场标准体系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对当前国内外芯片材料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再次申明了材料对国家在国际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他建议,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布局,解决前沿技术材料、“卡脖子”技术材料的研发问题;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明晰应从哪些方向取得突破;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较为宽松的研究环境。
作为教育界的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和谢建新分别以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近年来在相关项目上取得的经验作为切入点,分享了在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感受。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