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中国有色网
中色大冶冶炼厂区鸟瞰图。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浩浩荡荡,横跨荆楚大地。她滋养了一方沃土,更成就了荆楚儿女激情澎湃的事业。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先民发现了大冶铜绿山上的矿石,从而开启了3000年的矿冶文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里考古发掘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填补了中国铜冶炼历史的空白,便是最真实的见证。
千年炉火,生生不息。作为青铜文明的继承者,创立于1953年的中国有色集团出资企业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色大冶)始终站在振兴民族铜工业、建设有色金属强国的角度,去探求资源价值,服务社会发展,在中国铜采冶史上留下一串永不磨灭的足迹,成就了新中国铜工业发展的骄傲和荣光。
功勋之炉
——反射炉: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大冶冶炼厂铜冶炼工程是国家“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自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由国内设计、自行施工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建成的第一座大型粗铜冶炼厂。冶炼厂采用反射炉冶炼工艺,在上世纪60年代初属于世界先进技术,设计规模为年产粗铜2.5万吨。
反射炉于1957年7月开始动工建设,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大量的铜。广大建设者怀着为国分忧、为党分忧的信念,积极响应号召,不讲条件,不言回报,毅然抛家舍业,别乡离土,千里迢迢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长乐山下的黄土荒地,揭开了“炉火照天地”的历史新页。建设者们住在农村,吃在芦席搭起的食堂,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日夜奋战。没有运输工具,就肩挑背扛,不顾寒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当时的管理干部除按时完成本身业务外,还要参加劳动。大伙徒步往返35公里到黄石搬运木材,没有任何额外的报酬,1000多人抬着木材浩浩荡荡,硬是蚂蚁搬家般地完成了任务。冶炼厂主厂房屋架,被运到厂区前时,没有运输设备,大伙就用竹杠和绳子,喊着号子,将每匹5吨多重的屋架一匹匹抬到了一里远的厂房。当年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建起了炼铜厂和氟化盐车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曾镶嵌在高高的烟囱上,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情怀,也见证着当时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1960年4月22日,大冶冶炼厂反射炉放出第一包冰铜。
1960年4月,反射炉竣工投产。它的建成投产,为改变新中国铜冶炼工业的落后面貌发挥了作用。此后,反射炉生产的粗铜,产量曾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培育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冶炼人才。反射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连续生产中,先后进行过63次检修和300多项技术革新改造,创造了诸多纪录——
床能力最大。中色大冶冶炼厂粗铜系统继1961年去掉沸腾焙烧工序,改三段为二段流程后,又先后于1965年、1972年、1975年进行3次扩建改造,炉床面积由原设计的180平方米逐步扩大到271平方米,为国内铜冶炼床能力最大的反射炉。
炉寿最长。从1960年4月20日产出第一包冰铜起,反射炉运行了53年,创同类炉型使用寿命最长。1990年,提出3年两修,将反射炉单周期炉寿延到606天,为该炉单周期生产炉寿之最。
年生产能力最大。经过多次改造,反射炉从投产初期的2.5万吨扩产到6万吨,年生产能力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反射炉共熔炼了约1300万吨铜精矿,生产了约490万吨冰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名符其实的“功勋炉”。不仅如此,上世纪90年代,巴基斯坦山达克工程还引进中色大冶反射炉生产技术,结束了该国不能产铜的历史。
杰出之炉
——诺兰达炉:提升企业产能规模
为了适应国内外冶炼技术进步的走势,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反射炉冶炼工艺落后、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制约公司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1987年8月,经多方论证考察,公司提出引进加拿大诺兰炉炼铜工艺进行冶炼技术改造。诺兰达法是一种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通过向熔锍层鼓入富氧空气,将加到熔池表面的含铜物料迅速熔炼成高品位铜锍的铜熔炼方法,其热损失小,自热程度高,综合能耗仅为传统工艺的一半,属于当时先进水平。
中色大冶诺兰达炉。
1993年10月16日,诺兰达炉主体工程破土动工。因建设资金紧缺,工程进展一度迟缓。1997年初,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公司发行内部债券,仅在半个月时间内就募集资金5000多万元,并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1997年7月1日诺兰达炉竣工点火,10月1日投料,10月10日21时41分顺利产出第一包冰铜。
诺兰达炉建成投产后,为保证试生产顺利进行,中色大冶技术部门抓紧配套工程的完善,测试熔炉性能,指导工人进行生产操作。与基层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现场,详细观察诺兰达炉试生产情况,及时处理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诺兰达炉正常生产后,反射炉与诺兰达炉并开,共同承担铜精矿的熔炼任务。为争取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部门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反复进行试验,成功实现“一台制氧、两台熔炼炉、三台转炉、三个硫酸系列”同时作业这种最佳组合生产方式,取得了成本低、利润大的效果。
1999年4月23日,诺兰达炉突发故障,而反射炉停产待修,导致冶炼生产全线中断,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雪上加霜。“一切为了抢修,一切围绕抢修”,中色大冶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举措,各级领导进入现场倒班,调集熔炼、转炉、备料、制氧、渣冷、修炉等车间人力投入清炉结、运砖、现场清理、清烟道、砌炉墙等抢修主战场。此时,由于铜价持续低迷,公司资金严重短缺,职工工资几个月缓发,但广大员工仍是夜以继日干在现场,提前完成抢修任务,迅速恢复了生产。职工说,大庆工人有“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我们还要加上个“一样”:发不发工资一样干。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冶炼人,这就是在特殊时期由“冶炼精神”升华延伸的“抢修精神”。
诺兰达的投产,使中色大冶粗铜生产能力提升10万~13万吨,紧随其后的硫酸4系建成投产,熔炼系统逐步形成20万吨粗铜生产能力,硫酸系统逐步形成60万吨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分三期进行电解扩能改造,使之与粗炼生产能力相配套,并同步扩大了金银生产能力。诺兰达炉运行了14年,期间检修11次,并进行过多次技术改进,其炉寿和其他部分技术指标甚至好于技术输出方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累计共熔炼铜精矿约800万吨,生产粗铜约140万吨,为中色大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卓越之炉
——澳斯麦特炉:实现企业节能减排
进行新世纪,中色大冶对比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发现诺兰达炉、反射炉两炉并开,生产成本高,加之熔炼过程中存在可控富氧浓度不高、金属回收率偏低、能耗偏高、劳动条件差等问题,对铜熔炼系统进行改造摆上了议程。
为提高冶炼规模和综合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按照“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设备,节省投资”的原则,中色大冶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采用的闪速熔炼、熔池熔炼等多种先进铜工艺进行反复比较和考察论证,结合冶炼厂的实际,决定选用国际先进的澳大利亚富氧顶吹熔池熔炼工艺对公司铜熔炼系统进行节能减排改造。
2009年7月,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最严峻的时候,中色大冶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毅然投资16.82亿元建设澳斯麦特炉,对铜熔炼系统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取代已使用50多年、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反射炉和能力偏小、工艺相对落后的诺兰达炉。澳斯麦特炉采用富氧顶吹熔池熔炼工艺,工艺过程简单、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对原料适应性强,富氧浓度变化范围大,属于节能环保低碳新工艺。澳斯麦特炉于2009年7月13日动工兴建,2010年12月竣工投产,整个工程建设施工只用了505天,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创造了“炉体规模最大、施工时间最短、达产达标最快、施工条件最难、投资最省、安全最佳”的7个同类炉体建设世界之最。
自澳炉投产以来,中色大冶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主题,组织开展了技术攻关活动20余项,其中“澳炉余热锅炉辐射室冷灰斗改造的实践及应用”“关于澳炉喷枪头外部加装铠甲延长喷枪使用寿命的建议”等多个合理化建议获湖北省、中国有色集团合理化建议奖项。其中,澳斯麦特炉采取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优化炉内耐火砖的砌筑、降低上升烟道结焦等措施,大大延长了澳炉的炉寿,预计本炉期炉寿将达到26个月(目前已使用了22个月),进一步刷新澳炉最高炉寿纪录。职工通过澳炉喷枪枪头材质的优化、喷枪内部管径及旋片的调整、喷枪头部焊接保护装置等措施,将喷枪使用寿命延长至8天,创造了使用291小时的最高枪寿纪录。
中色大冶澳斯麦特炉。
经环保部认定,澳斯麦特炉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1万吨,能耗比原来下降50%,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优于行业准入标准,技术装备和环保条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7月,中色大冶又投资21亿元,只用了450天就建成了采用世界最先进永久阴极工艺的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以适应冶炼规模提升战略的需要。该项目的许多技术在国际上都是首次使用,项目投产后劳动生产效率比原来老电解系统提高了10倍,成为世界铜精炼的样板工厂。
希望之炉
——闪速熔炼、吹炼炉:推进高质量发展
按照中国有色集团提出的“聚焦实业、突出主业、专注专业”经营原则及“321”发展战略思路部署要求,中色大冶为完善铜冶炼产能布局,提高冶炼规模和综合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决定投资新建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该项将采用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炉、闪速吹炼(简称“双闪”)、永久不锈钢阴极电解、动力波洗涤两转两吸制等工艺技术,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环保效果好等优点,是国家推广高效、清洁、环保的新型项目。
中色大冶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效果图。
“要努力将项目打造为成本最低、技术最优、效率最高,向高端产业服务的绿色工厂、效益工厂、智能工厂。”2019年10月21日,中国有色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彤宙出席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启动大会并宣布项目启动。王彤宙表示,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是中国有色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有色集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共抓大保护,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有机统一的具体行动,是中国有色集团深入实施“321”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矿业企业的重要支撑。
中色大冶严格落实王彤宙关于40万吨项目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打造成本最低、技术最优、效率最高”的规划建设要求,坚持“加速度”推进项目建设,疫情期间项目建设不停歇,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与项目总承包方中国有色集团出资企业中色十五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沟通,不断优化调整设计方案,完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安全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地质勘查等工作,为项目按期开工做好充分准备。2020年5月12日,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项目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色大冶按照既定点火的目标,制定26个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倒排工期,举全公司之力,抓好40万吨项目建设,并同步推进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制度流程体系的设置及优化工作,提前做好原料及人力资源保障;紧紧围绕打造环保一流、成本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先进标杆目标,聘任5个专业副总工程师分专业管理,对项目投资、设计、施工等进行全系统优化,强化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专业技术和工程造价等管理受控最优;按照中国有色集团要求,制定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并组织实施,把控关键环节,建立考核机制,保证按计划推进,确保40万吨项目2021年底全线投产。
中色大冶董事长、党委书记翟保金表示,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是中色大冶实现二次创业、再次崛起,打造现代化铜企业的“压舱石”,也是中国有色集团实施“321”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中色大冶将及早谋划,做好项目投产运营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将项目打造成为中国有色集团在国内铜产业核心基地,为集团公司进入全球铜产业领先行列提供支撑。
据悉,40万吨项目规划建设用地1500亩,引进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双闪工艺,生产过程中硫总捕集率可达99%以上,水循环利用率达97%以上,重金属排放为零,矿渣可做金属原料。项目建成达产后铜精矿年处理量约160万吨,年产阴极铜40万吨、硫酸150万吨,能实现年产值 200亿元,年创利税10亿元。该项目是中色大冶继2010年建成世界最大的澳斯麦特炉,2012年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工艺水平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之后,建设的又一项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的大型铜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将使中色大冶产能达到百万吨级,进入国内铜行业第一梯队。
天地一洪炉,千年矿火传。67年风雨兼程,67年卓越追求,中色大冶始终坚守“为中国铜工业发展做贡献”的初心和“代表‘国家队’参与全球竞争”的使命,艰辛与坎坷、拼搏与汗水、光荣与梦想,交织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写了新中国铜工业发展的壮丽诗篇。67年来,一代代中色大冶人披荆斩棘、锐意进取,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冶化生产规模从上世纪60年代年产粗铜2.5万吨产能,到如今拥有采矿500万吨、选矿500万吨、阴极铜60万吨、硫酸100万吨、黄金20吨、白银1000吨、铜杆30万吨的主产品年生产能力,此外还成功提取了硒、碲、铂、钯、铼、镍等十余种稀贵金属……中色大冶为国家战略而生,与祖国共同奋斗成长,4台熔炼炉的发展变迁,有力印证了新中国铜工业发展的进程。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行进在新时代,中色大冶迎来了二次创业、再次崛起的历史机遇。中色大冶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党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中国有色集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践行两个“一以贯之”,在中国有色集团“321”发展战略引领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有成效的作为、更为饱满的激情,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奋力打造现代化铜企业,使古老的“三楚铜都”重焕光彩,再造辉煌。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