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中国煤炭网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漫步在素有“煤都”之称的神东矿区,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披着新绿的小镇近在眼前,几只苍鹭与沙鸥飞来飞去嬉戏觅食。
图为俯瞰神东住宅区
“苍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前在矿区难得一见,近些年矿区生态环境改善了,连苍鹭也接连飞来观光栖息。”已经在大柳塔镇丁家渠新村干了40多年村支书的刘巨林说,“神东矿区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神东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煤企典范。”
从公司办公楼出发前往大石公路旁的丁家渠新村大约有10多公里,这里属于神东矿区“周边常绿圈”。道路两侧树木成排,植被茂密,衬托着颇有特色的“神东蓝”,行走在路上,人的心情分外舒畅。
丁家渠新村近200平米的村民小洋楼里种植着葡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水果,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美滋滋。
曾经,打得脸生疼的大黄风连续刮,靠天吃饭、赖地穿衣;如今,脚下踩的是葳蕤的草子眼中充盈的是滴翠的枝桠,头顶上空是蔚蓝色的苍冥,就连偶来的柔风也是湿漉漉的,再不会夹杂黄沙细石。这些变化,正源于神东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做大煤都“绿色文章”
1985年,在陕北蒙南毛乌素沙漠边缘乌兰木伦河畔,干旱少雨,原生植被种类单调,平均植被覆盖率仅3-11%,风蚀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这里常年风沙弥漫,草木稀少,春季沙尘暴频发,夏季洪水泛滥肆虐,冬季寒冷,遍地荒芜,百姓生活苦涩不堪。
图为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公园
此时,迎着党的改革开放奋进的号角,我国能源战略重点西移,神东煤炭集团应运而生,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群众也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在党和国务院的关怀关爱下、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历代神东人艰苦奋斗,2005年建成全国首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2010年神东产能实现了2亿吨跨越;2011年神东原煤、商品煤产量双双突破2亿吨,建成国内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2019年,神东累计产煤1.9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5%。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主要指标达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水平。
在这岁月长河里,神东将开发建设与生态治理并驾而行,坚持“建”“治”齐抓。创建了采前防治、采中控制、采后营造和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模式。累计投入生态环境治理资金41.5亿元,矿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治理面积是开发面积的1.4倍,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64%以上,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
边开采边复垦,超前的环保理念让神东矿区的人们受益无穷。
一路走来,神东创新了一系列生态技术,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基地,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取得了一系列奖励荣誉。神东先后荣获“中华环境奖”“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能源绿色成就奖”“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生态环境类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励6项。神东共有13矿(14井)全面配套建设了环保水保设施,全部建成绿色矿山,其中7矿(8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累计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99项,授权专利508项,走出了一条主动型绿色发展之路。
解读“生态密码”
王义,是神东参与治沙的一员。他1991年大学毕业只身来到神东矿区,被分配到了原华能精煤矿区苗圃,位于距离东胜30多公里的准格尔旗西召乡高家沟社。那是当时矿区生态绿化唯一用苗基地。
近30年,王义从初出茅庐在荒漠上找绿苗的治沙新人,成了现在身经百战在“绿洲”中找荒漠的治沙老将,这归功于老前辈的执着精神。老前辈们治沙的一幕幕让王义记忆犹新:1994年,治理了后补连风沙区;1995年,治理了考考赖水源地风沙;1994到1996年,治理了乌兰木伦河和呼和乌素沟两大风口,栽植防护林25万株;2000年到2005年,建设了巴图塔沙柳林基地……
图为布尔台沉陷区新造绿地
创业是艰难的,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叙不完的磨难曲折。谈起那些艰苦的日子,王义很是感慨:“人一辈子要干多少有意义的事儿?我认为,一颗颗树木茁壮成长,一位位矿区居民享受生态宜居,就很有意义。”
走在绿荫下,享受着治沙成果,王义有些激动:“环境治理永无止境,看到人们在享受美丽矿区新环境,我就感到无比高兴。”
神东生态建设道路上,王义是众多治沙人里的一个缩影,但他又是始终参与和直接见证者。一直以来,他们以驰而不息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治理荒漠和沉陷区,使绿色版图不断延伸。
当前,神东煤炭建成了上湾补连塔生态林、大柳塔东西山生态林、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神东生态示范基地、巴图塔沙柳林基地,构建了山水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早在1994年时,神东就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开始对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目前,该区域由原来的自然灾害多发地也转变成为集水保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可喜的是,红石圈小流域治理成果经权威测定,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彻底根治了小流域水土流失,解决了上湾区域防洪安全问题。
2010年起,神东又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施了水保绿化工程26项。2017年,大柳塔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被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园”,属全国唯一。
走进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黄澄澄的沙棘果挂满枝头,一排排绿油油的樟子松昂然挺立,满眼的沙柳、沙蒿、柠条等交叉分布,为整个沉陷区披上了厚厚的绿装。在这里,神东仅用了短短3年多的时间,出资、出力建造了“大花园”式的绿化区,将植被覆盖率由3%提高到了60%以上。
而这里的成果得益于一种神奇的“菌”。2008年,神东致力研究应用人工接种微生物菌根复垦技术,根据当地植被特性,研发出了一种专用生物菌剂——摩西球囊霉素。这使得沉陷区生态治理塌陷伤根、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三大难题被攻克,植被成活率大大提升。
晚饭后,前来神东生态示范基地散步休闲的矿区居民络绎不绝。谁曾想,映入眼帘的这幅美景曾经是神东的采空区,一片荒芜,如今却成为获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
在距神东生态示范基地30余公里外的布尔台沉陷区新造绿地,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继神东生态示范基地建成后,神东与当地政府共同开展的“神东布尔台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将建设10万亩生态基地,并努力打造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站在观景台环顾四周,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园林工人们正在浇灌旱柳、景田。环保管理处生态管理科科长李强介绍:“目前,6万亩‘生态综合示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种植有樟子松等生态树种和果树、大果沙棘等经济树种。4万亩‘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光伏+’项目正在设计阶段,建成后将实现采煤沉陷区土地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和光伏电站带来的社会效益。”
同时,该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神东将建设生态林4500亩。
矸石是煤中的伴生物,亦可视为煤中的“垃圾”。为了全方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神东将无用的矸石深度处理、加以利用。用于沟壑填埋,待土壤复壮后移交当地百姓用于农耕种植。同时,将矸石代替水泥,用于生态示范基地上山道路的铺设。
针对矿井水处理这块工作,如何让矿井水储存起来,随用随取,不再白白浪费掉?在多年的实践中,神东人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分布式地下水库技术。利用地下采空区空间实现水的存储,再利用采空区底板的高差关系和矸石的净化功能,通过污水在采空区的流动实现矿井水的转移和净化。目前,神东已经建成35座地下水库,库容总量达3200万吨。地下水库不仅困住了“水害”,还利用自然压差实现了矿井水的循环净化,达到井下生产污水零升井的环保目标。现在,地下水库年供水量可大6500万吨,神东矿区95%的生产、生活和灌溉用水来自于地下水库。
“煤镇”变“美镇”
“黄沙”“煤炭”“黑”……这便是大多数曾经来过神东的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然而在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里,神东人摸索着、探索着,一路拓荒而行,将这片浸泡在黄沙之中的“煤镇”变成了百姓口中的美丽小镇。
图为国家级环保生态矿区风采
那许许多多前来“打卡”的作家、摄影爱好者、媒体记者便是最有分量的见证人。2019年8月,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肖云儒在神东采风时,感慨地说:“30多年前,我曾来过一次神东矿区。那时,黄色是这里的主色调,而今,经过了几代神东人的建设,黄色逐渐演变成了绿色,这让我非常吃惊。”
神东从无到世界领先,生态从弱到绿色怡人。大家惊叹“神东速度”的同时,被神东用行动扛起央企担当的精神所感动。
今年8月6日,“菁彩青农·山水秦乡”青年网络名人看神东采风团一行20人专程深入神东采风。大家边走班拍摄,当走到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采摘园时,这里种植着大面积的瓜果蔬菜映衬着神东矿区的青山绿水,眼前如丝如画的田园风光、生态美景让采风团眼前一亮,为之赞叹。
“难以想象,曾经的黄土高原、沙丘地带,如今放眼四周满目绿色,远处的人工湖清澈见底,使我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多年来,神东坚持在煤炭生产中践行绿色开采并取得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让沙漠变绿洲,造福一方百姓的神东担当。”当时,微博陕西旅游头条新媒体达人田刚激动地表达了此行感受。
打造生态矿区、建设绿色矿井、生产清洁煤炭,留住绿水青山,是神东人坚定的承诺,也是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采煤不见煤、排矸不见矸、污水不外排、风起不扬尘、车过不起灰”的绿色生态美丽煤都屹然挺立。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