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中国矿业报
作者: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李锋 仝立华
我国油砂勘查工作开始时间短,对油砂的分布、资源、成藏规律等认识程度不高,特别是地下油砂资源认识程度低。根据国家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对24个含油砂盆地106个矿带的评价结果,我国油砂资源比较丰富,全国油砂地质资源量为59.7×108t,可采资源量22.58×108t。其中,西部地区(新疆、青海、西藏)资源量最多,地质资源量为32.89×108t,占全国的55.1%,可采资源量13.61×108t,占全国的60.3%;其次是青藏地区,地质资源量为9.74亿t,占全国的16.3%,可采资源量2.25×108t,占全国的10%。我国油砂资源分布不均衡,具体呈现下述特征:
西部和中部为主要成矿区,西部油砂地质资源量32.89×108t,占全国的55.08%,可采资源量20.64×108t,占全国的62.49%。中部油砂地质资源量7.26×108t,占全国的12.16%,可采资源量4.49×108t,占全国的13.55%(图1)。
图1 我国油砂资源分布直方图
(1)斜坡降解型成矿模式
斜坡降解型成矿机理:油气来自盆地前渊坳陷区深部的烃源岩系,烃源岩成熟以后,生成大量油气向斜坡带和前隆区进行长距离运移,运移至斜坡带末端及前隆区的油气。运移过程中轻组分不断逃逸,更主要的是斜坡带和前隆区浅部位处于地表且与大气连通,盖层封闭性差,致使运移到此的油气进入氧化环境的砂体中,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形成油砂。这种成矿模式发生在构造相对简单的大型斜坡带和前隆区浅部位,形成的油砂矿规模通常很大。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等。
(2)构造抬升型成矿模式
构造抬升型成矿机理:先期已形成的常规油气聚集,在后期的构造活动中遭受逆冲抬升作用,抬升至近地表地区或出露地表,从而遭受强烈的地表氧化、水洗和生物降解等形成油砂。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等。
(3)断裂疏导型成矿模式
断裂疏导型成矿机理:油气沿断裂带运移至浅层,从而遭受氧化、生物降解形成油砂。如四川盆地。该种成矿模式形成的油砂矿规模往往较小,仅局部发育。
(1)挤压背景下的中、新生代强构造活动带、盆山过渡带(山前带)
这些构造带大型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为原油运移至表层提供了通道。如西部的大部分盆地,典型的如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矿。
(2)叠合含油气盆地大型隆起带与斜坡带
这些构造带一直是盆地生油坳陷中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区,是古油藏形成的有利场所。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利于油气成藏,同时对已形成的油藏进行破坏,形成丰富的油砂矿。如西部和中部的叠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东胜和庙湾-四郎庙油砂矿等。
(3)伸展含油盆地的反转构造带
如松辽盆地西部斜坡的油砂矿就是晚白垩世反转阶段形成了西部斜坡,来自中央凹陷的青山口组油气,沿斜坡运移至嫩一段的萨尔图油层和姚家组的上部砂岩层而形成。
(4)古板块后期不均衡隆升的残留型含油气盆地
南方盆地群大部分是扬子地台盖层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坳陷盆地或断陷盆地(如黔北坳陷和黔南坳陷)。扬子板块后期不均衡隆升形成的这些残留型含油气盆地是本区油砂分布有利场所。
油砂资源集中分布在7个重点盆地:准噶尔、柴达木、二连、松辽、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其油砂地质资源量为44.16×108t,占全国油砂资源量的73%;其可采资源量为27.67×108t,占全国的83.8%。
新生界、中生界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0.98×108t、39.33×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4%、65.9%;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地质资源量分别为5.6×108t、3.78×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4%、6.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11×108t、1.83×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4%、5.5%(图2)。干沥青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02×108t、1.24×108t,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89×108t、0.5×108t;中生界干沥青地质资源量0.21×108t,可采资源量0.12×108t。
图2 我国油砂资源量层系分布柱状图
全国不同大区的油砂资源层系分布不均衡,油砂资源的分布特点也因地而异。其中,东部区油砂资源集中在新生界;西部区油砂资源在四大层系中均有分布,以新生界、中生界为主;南方区油砂资源集中于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青藏区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
油砂资源分布于0-100米、100-500米的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8.57×108t、41.14×108t,分别占总量的31.1%和68.9%。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3.87×108t、19.16×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2%和58%(表1)。
表1 全国油砂资源深度分布数据表
深度 (米) | 资源量 (×108t)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南方 | 青藏 | 比例 |
0-100 | 地质 | 1.74 | 1.61 | 10.69 | 2.15 | 2.38 | 31.1% |
可采 | 1.48 | 1.35 | 8.61 | 1.00 | 1.43 | 42.0% | |
100-500 | 地质 | 3.57 | 5.65 | 22.2 | 2.35 | 7.37 | 68.9% |
可采 | 1.83 | 3.14 | 12.03 | 0.98 | 1.18 | 58.0% | |
小计 | 地质 | 5.31 | 7.26 | 32.89 | 4.49 | 9.75 | 100% |
可采 | 3.31 | 4.49 | 20.64 | 1.98 | 2.61 | 100% |
已发现矿带0-100m的地质资源量9.36×108t,占总资源量的15.7%;已发现矿带100-500m地质资源量18.69×108t,占总资源量的31.3%;而预测矿带的地质资源量31.83×108t,占总资源量的53%(表2)。
表2 已发现矿带和预测矿带油砂资源深度分布表
类别 | 深度 (m) | 地质资源量 | 可采资源量 | ||
资源量 (108t) | 占总资源 量百分比 | 资源量 (108t) | 占总资源 量百分比 | ||
已发现 矿带 | 0-100 | 9.36 | 15.7 | 6.75 | 20.4 |
100-500 | 18.69 | 31.3 | 8.34 | 25.3 | |
预测矿带 | 0-500 | 31.83 | 53 | 18.03 | 54.3 |
合计 | 59.7 | 100 | 33.02 | 100 |
7、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
油砂资源在山地、高原分布最多,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1.21×108t、15.28×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5.5%、25.6%;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2×108t、5.94×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6.3%、18%。其次是戈壁和丘陵,地质资源量分别为9.19×108t、7.28×108t,分别占全国的15.4%、12.2%;可采资源量分别为6.29×108t、4.5×108t,分别占全国的19%、13.6%。
目前在已发现矿带中,综合评价位于前10位的油砂矿带100m以浅的油砂可采资源量为3.4×108t,埋藏浅、含油率高、开采价值较高,为油砂开采提供了资源保证。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松辽、四川、鄂尔多斯和二连盆地等七个盆地为进一步勘探的目标区,这七个盆地将是油砂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地区,是新的油砂矿带发现的有利地区。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