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济源钢铁改制20年研讨会在济源召开 屈秀丽:钢铁是构建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基础

2020.11.24 中国冶金报社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刘加军 报道

通讯员 李鸿 摄影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工业有机遇,也有挑战。可以肯定,钢铁工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基础。” 11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济源钢铁改制20年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她同时指出,当前钢铁工业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企业持续发展、效益持续提升的基础还不牢靠,迫切需要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绿色发展、资源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

屈秀丽致辞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年会暨济源钢铁改制20年研讨会在河南济源市召开,由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会议总结了钢铁企业改革管理经验,展示了济源钢铁等企业的生动实践,分析了企业改革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研讨了钢铁行业“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目标,创新了企业管理思路,为“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提供了支持。全联冶金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田,原冶金工业部司长刘勇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德春、石洪卫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海峰,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超出席会议;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商会、协会领导,老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并致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席经济分析师李拥军、综合部调研处副处长谢聪敏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议程。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赵喜子在讲话中强调,在新时代新格局下,钢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优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他肯定了济源钢铁改制的经验,认为好的机制,愚公精神和优秀的带头人是济源钢铁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

“济源钢铁靠产业链延伸,与中高端用户对接不断优化产业链,正是未来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继续坚持。”他认为。

赵喜子发表讲话

屈秀丽在致辞时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显著变化:百年前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缺铁少钢,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完整、最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形成产业链相对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自主性较强的产业优势,以极其丰富的产品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年来钢铁行业努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钢铁工业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生产经营安全平稳,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1-9月份全国钢产量7.82亿吨,同比增长4.5%,预计全年钢产量将超过10亿吨,同比增长5%左右。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实现利润1375亿元,同比虽有所下降(-9.46%),但6月份以后月度实现利润同比均保持正增长,全年实现利润有望与去年持平。

她分析认为,我国钢铁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因素,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创造机遇,是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也是几代钢铁人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发展的结果。

她肯定了济源钢铁改革创新案例。20年前,济源钢铁围绕国有企业改制、全员持股先行先试,在钢铁行业中产生了较大反响。20年来,济源钢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发生巨大变化:粗钢产能从每年50万吨提升到500万吨,产品结构实现了从普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优特钢供给满足了区域市场的需求,产业延伸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毫无疑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她说。

王德春代表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做工作报告。他首先肯定了济源钢铁改制的现实意义,认为济源钢铁改制对今天行业更具有借鉴意义在于,企业具有自主权以后,更加有助于理性选择企业发展道路,更加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和经营效率。20年来济源钢铁没有选择简单的规模扩张发展的路子,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工艺、产品“普转优”“优转特”的蜕变。这不仅契合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使企业具有了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济源钢铁改制改革更加令人关注之处。

王德春做工作报告

他介绍了2016年以来企业管理与改革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即紧紧围绕行业的中心任务,推进改革、管理工作。近年来,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又取得新突破,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又有新进展;通过混合所有制,使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继续加大管理创新,产生了像南钢全员合伙人管理的模式创新等一大批管理成果。

他指出,下一步钢铁行业改革管理工作,要按照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求,结合行业实际,紧紧围绕“聚焦一个根本任务,即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坚持两大发展主题,就是要加速推进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这是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创新主题;着重解决行业三大痛点,就是要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这样总的要求来开展。

他布置了企业改革与管理委员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十三五”企业改革管理创新经验,围绕难点热点开展工作,并不断增强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活力。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影响企业深化改革的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兜底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特别是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以及正在推进实施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原有的改革管理措施也需要调整和持续创新,这些都对改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王德春指出。

石洪卫做了《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基本方向与主要模式》的报告。分为政策取向、未来钢铁产业的组织形态、关于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经营变革三个方面,以宝武集团等案例介绍了钢铁行业重组的几种模式。对于集中度,他认为,我国钢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规模巨大,更应关注产业集中度的结构,即关注某个细分品种的产品集中度及其内在企业之形态。

石洪卫做专题报告

他介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通常按粗钢来测算,但企业销售和用户使用的是各类钢材而非粗钢,如果以产品集中度来替代粗钢集中度,则更能深入地反映钢铁行业细分领域的大企业控制程度和市场竞争程度。

“对于我国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提高产品集中度,即提高某家企业在某个或某几个品种市场的占有率(或市场垄断地位),来争取较好的经营效益是应对当前市场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认为。

李玉田在欢迎辞中总结了济源钢铁20年改制发展的经验:(1)改制是企业动力之本,它改变了企业的基因,改制后的济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和员工由虚拟的主人翁变成了真正的股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使内部管理和重大决策变得快捷高效。(2)发展是企业立足之基,改制后的济钢显示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和顽强的发展动力,先后投资80余亿元,持续不断地升级改造,转型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3)机制是企业活力之源,改革开放为济钢送来了一个好体制、好机制,但改制并非一改就灵。面对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模式,济钢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持续优化股权结构,形成了“共有、共创、共享、共担”的企业体制文化,让员工和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找到了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新路子。(4)创新是企业腾飞之翼,面向市场和用户,长期不懈的坚持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和产品普转优、优转特,跻身于中国特钢企业的第一阵容,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商。

李玉田致欢迎辞

“济(源)钢的实践和发展,从一个局部见证了党的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更加坚定了济钢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济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他强调。

刘勇昌总结了济源钢铁发展的三个法宝,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机制,决策层对企业负有终身和长远发展责任的“长寿企业”基因,以及坚定不移,求真务实的愚公精神。

刘勇昌讲话

南京钢铁,重庆钢铁,包钢钢联等企业也分享了改革改制的过程和经验。

冯超发言

李拥军主持会议

谢聪敏主持下午议程

其它代表交流发言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