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地质工作支撑

2020.11.26 中国矿业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做出战略部署。《建议》形势判断科学清醒,目标要求高远务实,指导方针旗帜鲜明,任务部署指向明确,对我国未来15年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十四五”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赋予地质工作新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要奋勇担当,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地质工作支撑与保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
按照规划远景目标,未来15年,我国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跃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四化”。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和能源资源消费规律,在未来15年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将陆续到达需求峰值并保持高位运行。《建议》明确要求,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规划建议,我们必须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把支撑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作为新发展阶段地质工作核心使命,积极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国内国际并举,首先立足国内,全力确保能源资源安全。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定位,着力发挥好科技引领、信息服务和管理支撑作用,有效促进社会资本勘查投入,更好服务矿业国际投资与合作,有力支撑矿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基础。
一要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等战略资源的前瞻性勘查试采,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要大力加强油气盆地多能源系统综合调查评价,促进能源资源新发现新突破和系统有序开发。
三要深化重点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有效带动商业勘查。
四要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打造国内资源安全保障核心区。
五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盘活难用资源,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六要健全现代矿业发展服务体系,服务矿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七要持续做好资源国情调查和资源战略研究,有力支撑管理决策。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支撑。
《建议》明确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等重大任务作出明确部署。这都迫切要求地质工作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定不移推进“三大转变”,深化对自然规律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一要将水这一最关键的生态要素摆在地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调查评价,促进科学规划、有效配置,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二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湿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调查评价,为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管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要加强全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海岸带、重要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调整。
四要加强重大生态屏障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发生演变机理和地质作用过程调查研究,有效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五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督察和执法等与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职责相适应的技术业务体系、组织结构体系、人才队伍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加快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资源环境问题。
《建议》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特别是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实施中,要求我们提供更加精准、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高科技含量的地质技术支撑服务。
一要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区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治理,科学支撑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二要加强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地质安全评价,确保国家重大工程科学规划和全生命周期地质安全。
三要加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州、西安等特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化解城市风险。
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落实新时代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总体要求,加强全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和防治效果。
五要加强地质科技、地质资源优势转化,推动建设富硒土地产业园、地质文化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六要加强健康地质工作,查明影响人体健康的有益和有害地质因素,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四、实现创新发展和科技自主自强,要求大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创新。《建议》明确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地质调查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贯彻落实《建议》,提升地质工作现代化水平,必须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

一要积极推进深地探测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科技力量。
二要加快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打造深海探测“移动”国家实验室,形成深海探测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三要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业务体系,加强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科技核心理论、技术和装备创新,夯实地质事业发展根基,强化地质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四要加快构建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空-天-地-井多维协同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全面增强动态感知、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能力,大力提升地质调查现代化工作水平。
五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入融合,持续强化“云平台、大数据、智能化”三位一体建设,大力推进地质调查、管理、服务方式信息化变革。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大力提升地质调查国际化水平。

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众多共同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关键矿产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压力、地质灾害防治、地质与人类健康等,需要发挥中国作用,提供中国智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球化视野,深化开放合作。

一要健全国际合作新平台,发挥全国地质行业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合作。
二要积极参与国际地学合作,推动实施一批国际地学合作计划,加强全球变化、防灾减灾、深地深海合作研究。
三要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建实上合、东盟、中非3大国际地学合作中心和国际矿业研究中心,整体推进地质工作的对外开放合作。
(作者:吴登定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