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笃行 矢志有成

2020.11.30 中国矿业新闻网   

当宁夏固原原州区发现富硒耕地的消息传出后,当地百姓都喜出望外:实现脱贫攻坚有了底气,新生希望就在眼前。而这只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呼和浩特中心”)为原州带来的扶贫“大礼包”之一。

在成果移交现场,该中心郑重承诺:“体制改换,我们使命不忘、传统不丢、本色不改,服务人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初心始终不会变,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始终不会变,地质人吃苦奉献的精神始终不会变。”在这些“变”与“不变”之间,我们看到了一支已整装上路、开启新征程的地质劲旅。

黄土地有了金招牌

固原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9年在该地区设立了“河套平原五原-固原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由呼和浩特中心组织实施。

这是该中心转制以来首次承担的大型二级项目,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组建了调查团队,先后3次委派专人前往固原地区收集资料、开展踏查,了解地方政府需求,最终确定围绕‘摸清土地质量状况,支持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发现特色土地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工作。”回忆起立项阶段,项目组对宁夏自然资源厅以及固原市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深表感谢,“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如今丰硕的成果。”

为确保首次承担此类项目的新团队能实现“开门红”,该中心专门聘请内蒙古地调院的专家开展培训,明确野外作业技术要求,对所有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手把手”教学。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又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前往野外工作区实地检查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调查研究思路。期间,项目组还积极与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相关项目组沟通交流,派专人深入参观学习;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立合作关系,对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进一步调查,查明硒元素成因来源及生产潜力,推动成果尽快转化落地。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经过不断的磨炼,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专业技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出色地完成了固原市原州区4个乡7个镇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任务。在今年8月份的成果移交会上,呼和浩特中心宣布,原州区土地质量总体达到优质与良好等级,全部符合绿色清洁无污染标准,具有发展绿色农业先天优势,其中,符合AA级绿色食品产地标准的耕地面积占比达54.5%;发现富硒土地10.9万亩、富钼土地66.2万亩,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普遍富硒富钼,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提出根据耕地养分等级平衡施肥、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产业园区等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固原市政府提出的需求,继续在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耕地集中区部署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600平方千米,为打造‘富硒固原’提供数据成果和技术服务,指导固原市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刚移交完成果,该中心就已规划好了未来的工作,正是这种永不停歇、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他们虽历经风雨但始终勇立潮头。

在改革中不断成长

2020年9月24日,经中央编办、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这不是该中心第一次经历改革。自1980年组建起,他们经历了整编、移防、改警、转隶、转型,与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同频共振,用青春、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赞歌。

40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狂沙飞扬的戈壁荒漠、人迹罕至的草原腹地,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甘于奉献,为祖国推开资源宝库的大门。2010年,哈达门沟矿区金资源量一举突破百吨,成为原武警黄金部队的“三大勘查基地”之一;2013年9月,203机台单孔深度达2003.9米,被誉为“华北第一钻”;2016年,索伦山区矿调项目被誉为我国造山带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典范。他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转战于东起赤峰市、西至阿拉善沙漠、南起山西平原市、北到中蒙边境的广大地区,积极为驻地义务修路、打井抗旱、植树造林、捐资助学、送医送药、帮困脱贫等,连续8年荣获“双拥模范”称号。

据统计,该中心已发现并探明超大型岩金矿1处、大型砂金矿1处、中小型金矿31处,累计提交金资源量350余吨;获得“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地质调查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他们中间更是涌现出十五大代表、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一等功臣刑喜平,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最美地质队员”丁秘枣,“全军百名好军嫂”王金霞,“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苟小波等先进典型。“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追赶的目标。”提起这些人,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但眼里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新时代的“找矿尖刀部队”

对于呼和浩特中心来说,转制改革带来了许多变化,但最核心的并没有改变——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呼和浩特中心诞生了一批“取经人”:选派30余名技术骨干到天津地调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学习调研,初步建立了项目负责人目标责任制的项目管理运行模式;先后到宁夏、内蒙古等地的20多个相关单位进行对接和需求调研;积极与内蒙古矿产实验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开展业务对接,为提升化验测试分析工作能力探索新路子。

以“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目标,呼和浩特中心很快就找准了发展方向,承担的金矿普查、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区域地质调查、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调查等项目全面铺开。在金及多金属找矿方面,哈达门沟项目取得新进展,多个钻孔均有新发现;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新识别出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在土地质量调查方面,查明固原地区绝大部分耕(园)地土地质量状况,有效助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在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方面,基本查明哈业脑包乡、青山区幅土地资源占用损毁情况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规模,初步探讨了形成机理及变化趋势;森林蓄积量调查项目组完成2019年样地核查、质检和整改工作,草原蓄积量调查项目组也做好了出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该中心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下大气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抓好理论武装作为拓展视野格局的思想基础。翻开记事本,呼和浩特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一一细数:“今年,我们开展了全国‘两会’精神学习、2020政府工作报告学习等专题教育,还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了驻地和野外人员的学习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第一时间与驻地疾控中心对接,制定防控预案,定期对办公场所、宿舍及家属区进行消毒,指导各项目组严抓工作区防控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保障能力,筑起一道牢固的生命安全防线。

“地质是个大舞台,相信我们一定能在上面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呼和浩特中心透露,下一步将在抓实项目质量、统筹工作推进、提高业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在新征程上续写辉煌。一是认真落实质量监督制度,加大项目质量检查监督力度,针对发现的问题,派项目管理人员手把手指导或聘请专家帮助解决;做好外委工作质量的跟踪、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成果的可靠性。二是结合工作任务和绩效目标,科学合理安排年度工作,及时解决梳理出的阶段性问题、关键性问题。三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指示、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能等,结合指挥中心立项和单位发展需要,积极谋划项目立项工作。四是加强与天津地调中心业务处室的沟通与协调,做好线上请教交流、线下实地学习,重点解决区调、土地质量、物探等工作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确保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快速提升。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