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谋谱新篇

2020.12.14 中国矿业新闻网   

于变局中谋新局,是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以下简称“106队”)转型发展的贴切写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该队面对矿业经济持续下行新形势,以创新为驱动,巩固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以服务能源资源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脱贫攻坚为己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服务空间和服务对象,在绿色勘查、地灾防治、生态修复、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不俗的业绩。近年来,总产值、经营收入、经营结余与收益逐年持续增长,走在全局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离退休先进集体”“全省文明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以及“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先后有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得贵州省“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五一劳动奖章”“行业道德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栗寨-兴发金矿合作勘查项目施工现场  杜芳应 摄

“106队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几代地质人不断探索,抢抓机遇,未雨绸缪,顺势而谋,牢牢把握转型发展主动权的成果。”该队党委书记、队长梁浩波一言道出一个综合性地质队能勇立潮头的生动发展实践。

求  变

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坐落于红城遵义忠庄河畔,成立于1957年,是隶属于贵州省地矿局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事业单位。建队60多年来,有过辉煌,有过低谷,但无论顺境逆境,始终秉承找矿报国、服务民生的初心,在地质找矿、地灾防治、生态修复、测绘测量等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为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计划内地勘项目逐年减少,地质工作进入低谷时期,时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众多职工纷纷下岗,生存与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严峻形势下,该队确立“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工作思路,对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在全局率先兴建大理石厂、玻纤厂、炼油厂等一系列多种经营实体。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利用掌握的地质资料优势,探索矿业开发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是打破地域限制,到黔西南地区开展铅锌矿、金矿勘查开发,闯出了“勘、采、冶、销”一条龙的成功路子,这些曾一度成为106队的主要经济支撑。

贵州务正道整装勘查现场  杜芳应 摄

在探索生存与发展的同时,106队始终没有忘记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寻找矿产资源的神圣使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组织地质人员开展了黔北铝土矿远景调查,找到一批以务川大竹园铝土矿为代表的有找矿前景的矿产地,为后来的找矿突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在不断的兴衰更迭中,106队人始终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挺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

探  索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攻坚克难的经验,106队密切关注着行业发展,提前科学研判。在2012年前后,地质勘查工作如火如荼,该队承担的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第一批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省级纳雍县金盆-以支塘向斜煤炭资源整装勘查项目,在找矿成果捷报频传之时,该队党委以辩证思维超前研判地勘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将工作重心向大地质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随之,加大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培养地灾治理人才,升级地灾治理相关资质,将水工环项目部扩编为地质环境工程院,并引导其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政府和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

正安县瑞溪地热井喷水   王国甫 摄

当2014年下半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该队党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巩固地质勘查业为基础,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稳妥推进对外合作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正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当面对矿业经济下滑、地勘项目急剧减少的严峻挑战时,该队已拥有一支开展地质环境工程业务的精干队伍,地灾治理4个资质全部升为甲级,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资源,为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奠定了人才、资质、技术、经验等基础。

蓄  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06队作为一家综合性地勘单位,要想将主业以外的产业做大做强,专业技术力量就是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因此,该队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着力点,以加强对从事相关专业规范、标准学习为抓手,鼓励、督促技术人员多学习规范、多看报告、多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在不同项目组之间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近几年来,106队先后承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监测预警与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项目400多个。为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支撑,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贵州省专家组及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贵州地矿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在矿业经济下滑、地勘市场萎缩的形势下,通过壮大队伍、提升技能、拓展市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品牌逐渐做大做强做亮,成为地矿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单产业产值连年攀升。

人才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该队根据发展需要和打造核心竞争力,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各专业专家组,积极开展各领域专家入库申报,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和项目研判,提升单位影响力;多渠道招贤纳士,进一步夯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新增加环保工程专业承包、环境工程设计服务能力评价、环境污染治理治理服务能力评价资质,成为目前拥有12个甲级、20个乙级(贰级)的高资质单位;成功申报加入贵州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专业机构及贵州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为拓展服务领域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106队积极参与贵州省抗旱打井、全域旅游资源大普查、耕地土壤质量大调查、汛期地灾隐患排查、高位隐蔽性地灾隐患专业排查、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等工作,在开展相应工作中生成项目,扩大经济总量。在实施的地热勘查项目中,正安瑞溪地热井日流量2800立方米,是目前贵州省最大的地热自流井;晴隆县史迪威小镇地热井井口水温61摄氏度,日出水量400余立方米,为晴隆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打造以温泉度假、民俗文化、健康养生为核心的综合体旅游项目加油助力,为晴隆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贵州省打造“山地公园”“温泉省”和保民生、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

转  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6队按照从事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安排部署精神,为推动改革转型、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从2017年初又开始转型升级发展的新一轮探索。该队完成贵州汇都地矿集团公司的组建,为做大做强做实集团各公司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106队紧扣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观,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与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沟通联系。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做好宣传和主动提供技术支持,由传统的地质勘查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国土调查及评价、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勘查转变;由传统的水工环向生态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土地综合整治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转变,加快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发展,陆续打出多套组合拳。

印江县滑坡应急治理现场  杜芳应 摄

一是以队属贵州汇都地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将相关队属企业和资质逐步转入该集团公司,将大队所有生产部门和部分管理部门纳入公司运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并将业务范围逐渐向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土地整治、土壤污染修复、岩土工程勘察、矿产品开发,以及市场新需求等更广泛领域探索拓展。

二是制定了队属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将承接项目、实施项目和收款工作三个部分根据单项目纯利润按一定比例进行计提兑现,进一步激发职工潜能,提升干部职工承接项目和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三是2020年初,成立了生态修复中心,充分利用已有资质,有序开展余庆县长江经济带露天矿山修复施工、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一级支流干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晴隆锑矿段)设计方案、盘州市煤矿连片采区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及多个区县矿山复绿施工方案编制等项目,实现经营收入2500余万元。

四是推陈出新,不断优化。该队以地质大数据技术应用为载体,不断加强航空摄影测量、三维建模等技术提升,积极开展土地两权登记、航空摄影测量等项目,并新获取了威宁县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及岸线利用规划、铜仁市万山区区级河湖划界及岸线规划编制等项目,以贵州省政府10个大精查矿区之一的“正安县旦坪铝土矿大精查项目”为试点,探索实施数字化勘查技术。

五是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新型城市化建设等领域,承接工程勘察、地基与基础、边坡支护等项目,仅2020年上半年已落实项目1600余万元,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主动服务地方政府,为耕地调查评价区工作开展和成果推广运用建言献策,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旅游地学文化小镇、地学科普长廊创建,助力打造旅游地学文化基地。主动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无偿地质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职能作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这一系列“走出去”过程中,促进项目生成,助推经济发展。

七是稳步拓展省外市场,在四川省成都市成立项目组,并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获取了乐山市五通桥区进港大道左侧治理工程施工等多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累计金额超过1000万元,逐步打开省外市场。

通过对一系列转型发展举措的探索和实践,近3年来,该队经济总产值连年逾2亿元,实现经营结余与收益连年增长,确保地矿经济稳中有进,职工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憧  憬

对于未来,106队信心满满,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研判形势,牢牢把握新型城市化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带来的机遇,强化党建引领,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勇担使命、迎难而上,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助推地质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发挥地矿优势,扑下身子开拓市场。”这是领导班子许下的铮铮誓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观,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走出去步伐,持续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始终以制度建设抓激励,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承接、实施项目积极性、主动性,抢抓机遇,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新领域、新市场,获取新项目,实现共赢。

冲锋的号角再次响起,106队已整装待发,无畏艰险,向下一个高地迈进!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