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发矿业”精神引领矿业人才培养

2020.12.14 中国矿业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昆明理工大学共有5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3位,其中国土资源工程学院童雄教授牵头申报的项目“面向区域新经济的地方高校矿业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成功立项。这是学院在多年来持续开展矿业类创新人才“11345”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获批立项的国家级新工科项目。

一切从矿业开始,未来仍属于矿业。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留苏学生代表时,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70年来,他一直激励着全国数千万地矿工作者为开发矿业而努力奋斗。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开发矿业”的精神内涵已由解放初的“三光荣”“四特别”等转为新时代“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传统矿业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能够解决矿业工程复杂问题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十分紧迫。

矿业类本科生参加家乡的抗疫志愿服务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作为云南省高校中唯一拥有完整地矿测学科体系的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开发矿业”精神引领下,为培养能够解决矿业工程复杂问题的创新人才(1目标),面向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矿业类专业,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开展全过程全链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了“教师-工程师-学生”协同育人共同体(1共同体),基于优质师资、教材和课程(3优资源),融通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教学与科研(4融通),将“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新时代“开发矿业”精神内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融入),开展了多年的矿业类创新人才“11345”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改革措施

开展全过程全链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开发矿业”精神为引领,深入开展“引企入教”改革,广泛邀请矿山企业及科研院所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教师-工程师-学生”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广泛调研企业实际需求,从共同制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到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参加毕业答辩,开展全链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打造优质师资、教材和课程,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一是打造优质师资。校内培养结合外部引进,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矿山企业的外聘教师为辅,多措并举地打造了一支“师德高、纪律严、业务精、善学习、敢担当”的优质师资队伍。二是打造优质教材。依托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矿尾矿资源绿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矿业学科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多年积累的矿业开发成果和经验,融入“开发矿业”精神新内涵,编写优质教材和专著使用在本科教学中,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和教师的认同感,激发了创新动力。三是打造系列优质课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矿业特色思政元素、工程伦理及职业道德教育,国内外采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矿山企业生产中的实际复杂工程问题案例,“专创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中,深入开展了课程内容“新”“优”“深”改革,并广泛实施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及多元化考核改革,激发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好奇心,鼓励并指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案并大胆尝试、付诸实践。

融通“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教学与科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融通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拓展教学时空,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尤其是解决矿山实际工程问题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广泛吸纳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提前开展科研实践。

构建多层递进式创新训练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加强实践锻炼。基于贯穿本科四年的“实践教学群”,包括课程实验、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电子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创新项目群”,包括各类“大创”项目、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课题、学院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等,以兴趣为驱动、创新实践项目为支撑,以训促赛,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持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潜能,有效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质量监督改进的闭环机制。依据质量提升的PDCA循环原理,学院构建并实施了保障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绩效激励制度,如《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质量提升12点措施》《关于推进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构建并实施了“学校-学院-专业-用人单位-第三方平台-学生”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模式,并根据反馈情况持续改进,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闭环机制。

改革成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育人质量获得广泛认可。改革涵盖千余名矿业类本科生,近3年,100%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来自矿山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8.7%,65%的毕业生选择到艰苦的矿山企业就业;本科生主持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50余项奖励,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授权20余项专利;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教学满意度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一致认可。育人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一批新冠肺炎“抗疫”服务志愿者,在家乡参与防疫宣传、登记信息、消毒保洁等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专业建设成果丰硕。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分别通过了4次和3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认证),教师普遍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在教学中。采矿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矿物加工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近3年,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2人;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开展理论及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共主持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获省部级奖励5人次、校级特等奖2人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了以“云南省师德标兵”刘殿文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江学者”吴顺川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童雄教授分别受邀开展公益讲座,万余人在线观看交流;矿业学科教师通过无偿献血、捐款捐物、防疫宣传等不同方式参与抗疫工作。

改革示范效应良好、辐射面广。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碎矿与磨矿”,出版《碎矿与磨矿》《边坡工程》《地矿英汉词典》等6部国家级教材,被百余所高校选用;在《中国矿业》等期刊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教师多次受邀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协同合作联盟会议等作交流报告。近年来,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20余所矿业类高校与学院开展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讨论交流,并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经费投入紧张、生源质量一般的条件下取得的好成绩表示肯定。

改革再出发

2020年,学院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教育部高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共获得了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凸显出“11345”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目前,学院以新获批的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实施为契机,正在全面推进矿业类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服务区域新经济的新工科专业,努力培养面向云南省矿业产业、国家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质量创新型矿业人才。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