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自然资源政策扶贫成效新闻发布会透露:“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成效明显

2020.12.15   

本报讯 (记者 吴启华)“党的十八大以来,原来的国土资源部和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创新完善自然资源领域政策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努力和贡献。”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在国务院新闻办12月15日举行的自然资源政策扶贫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从为脱贫攻坚提供用地保障、拓宽脱贫攻坚资金来源、保障搬迁群众住房不动产权益、地质调查专项扶贫等4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地质调查扶贫引发现场记者关注,两位记者相继就此发问。对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做了详细介绍。吴登定表示,地质扶贫主要是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在查明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的基础上,从两方面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是发现资源优势、转化资源优势,支撑发展脱贫攻坚新产业。另一方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比如找水打井,防治地质灾害,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根据自然资源部党组的统一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地质调查项目资金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灾害防治、地质旅游和绿色矿山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在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问题,助力就业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也赢得了地方政府和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找水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等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地区,深入调查摸底,精准对接需求,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实行一点一策,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总涌水量超过20万吨/天,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

二是调查富硒土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我们先后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江西赣州、云南昭通、贵州黔西、黑龙江海伦等地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形成了梦江南、虔农、五色谷等一批市场畅销绿色富硒农产品品牌,推动贫困地区走上富硒产业致富之路。

三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指导贫困山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研发推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加强对重大灾害隐患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有效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积极开发地质景观资源,发展地质文旅新产业。我们在贫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其中世界级的有98处,国家级的509处,通过挖掘地质文化元素和特色资源,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26处,推动建设地质文化村10余处,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五是评价提交一批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开发惠民。我们加大项目倾斜力度,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调查发现矿产资源地420多处。我们联合地方、企业共同评价了新疆玛尔坎苏富锰矿、大红柳滩锂矿和火烧云铅锌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资源基地,攻克一批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矿业绿色与高质量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岗、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和地质资源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吴登定说。

庄少勤表示,一些贫困地区并不具备发达地区所具有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条件,但是往往它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比较独特,怎么引导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找一条新路,是重大的命题。“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整合好自然资源部门的资源,包括我们跟其他部门做好衔接,共同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的路子,帮助一些通过传统路径很难获得更大发展的地区找到新路,也更好地为‘两山’理念的实现探索新的经验。”庄少勤说。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