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片区”大城市格局的地质技术支撑

2020.12.25 中国矿业新闻网   

多年来,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聚焦保障城市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点领域重大任务,不仅承担了南通市五山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地质工作,而且自2017年以来还开展了“资源、环境、地下空间、灾害”多要素城市调查,深入研究和解决南通城市发展中瓶颈问题,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为服务支撑南通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江北翼中心城市,构建“一核四片区”大城市格局建设目标,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历时三年,高质量完成了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和南通市政府合作的“南通市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总投资为3386万元。该院坚持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城市绿色、低碳、安全、集约、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服务。

勇担使命 积极谋划

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与地方主管部门联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组成员由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院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坚持实际应用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工作的落脚点,实现与地方深度融合。为破解制约南通城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掌握地方经济发展对地质资源支撑的需求,项目组多次与南通市政府、发改委、规划、建设、水利等部门进行对接并广泛征求意见,确保项目成果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他们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促进了“互联网+”“云平台”“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体系,创新了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

   创新引领 强化应用

该院始终把创新放在首位,细化创新目标,落实责任主体。项目组与南京大学等国内4所高校进行洽谈、交流,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大学在基础理论、前瞻视角、科技创新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南通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切实提高项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自项目启动以来,设计书、野外验收、专题报告、总体报告等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审查中均获得优秀等级,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项目共获得25项科研成果。在多资源协调开发,建筑荷载、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数学变参数模型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他们还完成了包括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进行了系统的城市地质基础结构、资源和环境状况调查评价。为促进项目成果服务于地方需求和转化应用,项目重点开展了地下空间、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为促进地质科技的发展应用,他们还建立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等4个地质技术示范平台,起到了推广相关地质技术,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作用。

成果卓著 影响巨大

该院综合运用区域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生态地球化学、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查等相关的现代勘查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区综合地质调查、环境评价、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项目成果包括16份成果报告、8份1∶5万基础类成果图件,3项信息化成果。

经项目调查,南通市蕴藏丰富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资源量合标准煤617.40万吨,可实现制冷建筑面积为6002万平方米,制暖建筑面积为13500万平方米。南通市主城区范围内地表30米以浅范围内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地下空间估算为59亿立方米,可置换地表土地面积355500亩,发展潜力巨大,为南通市国土空间管理及创新地下空间出让方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储存量为10.14亿立方米,其中第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16亿立方米/年,为咸水或微咸水,可用于工业及浅层地热能开发。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19亿立方米/年,相当于7个南通市星湖、云湖的有效库容量,可解决约164万人的基本生活用水问题,进一步保障了南通市用水安全。

自主研发的南通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地质工作实现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窗口,能有效实现地质海量地质信息的存储、管理、技术集成和实时更新,实现了一、二、三维一体化展示及决策辅助,为地方政府国土空间管控提供重要依据。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