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下设“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据介绍,“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通过开展三都澳海域生态地质调查,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工作,对三都澳海水与底质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和微塑料污染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测试,查明了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引起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有效推动了三都澳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
一是基本查明宁德环三都澳滨海湿地退化过程及三个主要诱发因素。利用1996年-2018年间的五期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地表调查,查明环三都澳滨海湿地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2年间环三都澳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6.79km2,其中有5.43km2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湿地退化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沿海围填海工程。监测结果表明, 环三都澳地区围填海面积从1996年的61.18km2增长到2018年的98.27km2,增长率达60%,潮滩总面积减少39.21km2。三都澳湾上游围垦区域附近的航道由原来的平衡态转为淤积状态,下游航道由原来的平衡态转为冲刷状态。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东部沿海海平面上升约8cm,直接导致滨海湿地面积丧失。三是外来生物入侵。1980年,互花米草被引进环三都澳地区,由于它强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其疯狂蔓延,迅速改变或破坏滩涂湿地的生态群落结构,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开始衰退,最典型的是对本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侵夺。调查发现,三沙湾、罗源湾和闽江口,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候鸟数量大规模减少,鱼、虾、贝产量降低,建议开展滩涂互花米草清除试点工程,修复滩涂原生生态系统。
二是基本查明环三都澳海域水体生态环境现状,并提出三点保护修复建议。调查表明,近年来环三都澳海岸带地区流域入湾污染物急剧增加,一是宁德城区排放水中硅酸盐(DSi)、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氨氮(NH4+)、无机磷(DIP)和悬沙含量(SSC)浓度显著高于海水中的含量,水质显著劣于海水水质,是湾内主要污染源之一。营养盐含量的升高主要是在丰水期,也说明营养盐主要由陆源输入。二是湾内养殖规模大、密度高、无序粗放,投放的饵料严重加剧了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海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调查结果显示,亚硝酸浓度远大于其他河流和海洋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较低,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形成“富营养、藻类少、养殖灾害多”的独特特征。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推进陆域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遏制三都澳富营养化趋势;二是全面改善海域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有效发展海上旅游业;三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供稿:《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编辑部)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