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井连着党心和民心

2021.01.20 中国矿业新闻网   

临近年关,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已过半年。近日,笔者重返这片曾被喻为“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苦难民族”聚居生活之地,寻找广西地矿局当年在此找水打井的印记,看扶贫找水打井工作如何让“不毛之地”滋养成“膏腴之地”,让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苦难之地的毛南族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脱贫不忘感党恩

从宜州出发,车行右拐进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去往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转角处,就见赫然竖立一块溢满深情厚意的致谢横牌:“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党恩”,这14个大红字在朱瑾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

党的恩情深似海,群众总也说不够。行走百步,在一个十字路口,毛南族群众用豪壮的宣言在横牌上作出了向何处去的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再行百步,在青山巍峨之下,毛南族群众以慷慨之情在横幅上书写脱贫奔小康之志:“决胜脱贫攻坚,共建小康社会”。

梳理历史的脉络,也许更能深入理解这伟大奇迹何以被称为伟大的内涵。

毛南族历史悠久,过去曾叫“毛难族”,意为“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苦难民族”,1986年改为“毛南族”。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一直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全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毛南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石山中,这里的人常说“出行爬坡上坎、一里挂九梯,石头缝里种粮食、七分种三分收,秋冬季严重缺水、喝水只能靠天”。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先通水。解决喝水的问题是首要之务、重中之重。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广西作为受灾最严重的旱区,面临人畜无水可饮的困境。

为应战旱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有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定和规划,从2010年春至2017年春,由广西地矿局承担,先后完成了“广西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程”“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找水打井”“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找水打井工程”“广西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找水打井工程”等多个找水打井项目和任务。

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现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作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找水打井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2010年8月派出项目组进驻环江县,开展环江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

项目组在查明环江县境内水文地质条件、缺水村屯分布和完成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迅速确定可找水打井区域,当年即为人口在200人以上的缺水村屯成井23口,每天可供开采水量超过3914.4吨,解决了11357人的饮水难题。

从2010年的大会战,到2013年的“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再到2016年的精准扶贫找水打井工程,在近6年多的时间里,该单位的地质工作者,足迹踏遍环江县12个乡镇,共为环江县干旱缺水地区打出81口水井,提交日开采水量12386.4吨以上,解决了28600多人的饮水难题。

种桑养蚕用水解决了

百步一顾,沿着平坦的水泥路来到环江县平治屯,在村口便可看到一座机井掩映在翠绿的桑树丛中。在平治屯党支部书记韦介军的带领下,笔者跟随机井管理员韦价勤拨开齐头高的桑树枝走到机井旁,他指着墙上“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新坡村平治打井配套饮水工程”的项目概况碑文介绍道,这口井2012年6月竣工,设计供水规模58吨/天,设计供水人口487人,是村里主要饮用水和灌溉用水。

8年过去了,现在水还够不够用?维护费贵不贵?韦价勤掰着手指头算道:一天抽3个小时的水,就够整个屯的饮用和浇灌用水量,一吨水只要1块钱的维护费,完全在我们可承受的范围内。

韦介军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介绍道,多亏有了广西地矿局给我们打的这口水井,我们才得以扩大桑树种植规模,成为我们县万亩生态高效桑蚕产业园核心示范区,村民依靠发展种桑养蚕业,纷纷脱贫致富建平顶楼开小汽车。

走进平治屯,确如韦介军所言,家家户户都盖有两三层的平顶楼,门口都停有小汽车。在韦介军的两层平房旁,他和妻子专门辟出一间约60平方米的养蚕房。别小看这蚕房只有60平方米,一年却可以给他们家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是他们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平治屯乃至整个环江县的支柱产业。

走进韦介军的蚕房,白花花的蚕宝宝挤在翠绿肥嫩的桑叶堆中,不断挪动肥硕的身躯,贪婪地啃食桑叶发出一片“沙沙”声。韦介军介绍,他们家养有一张半的蚕虫,一张蚕虫可以产丝200斤,现在蚕丝20多块钱一斤,一年可以养10批次,加起来一年共有六七万元的收入,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只要产得出来,基本不愁销路”。

既然这样,为何不扩大养殖规模?韦介军说,屯里在很久以前就有养蚕的传统,但由于我们的饮用和浇灌用水是从后山用竹筒接的,在干旱时节人都不够喝,哪还有多余的水去种植桑树,一年种养的桑蚕够自己用就不错了。“桑蚕种养是需水量很大的产业,以我这一张半的规模来计算,蚕虫一天要吃400斤桑叶,要想摆脱小打小闹的局面,就得突破‘以桑定蚕’的制约,有地种桑树和有水浇是关键。”

“也正因为有了水井,我们才可以扩大到一张半的规模,一年收入六七万元,我们已经很满意了。” 韦介军的妻子说,现在种桑的浇灌用水是解决了,但以他们夫妻两人的劳动力,要想扩大规模,一是无地可租,二是劳动力跟不上。

“我们家养蚕规模确实小了点,大户人家可以养到5张左右,年收入在二三十万元。”韦介军说,屯里共有12个村民小组90户人家,依托广西地矿局给咱打井提供的灌溉用水,养蚕规模达百张以上,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

山更绿了田更肥了

西里村位于环江县水源镇,是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区。进入西里村,需要翻越千山万壑,在没有通公路以前,这里号称只有当地毛南族群众和飞鸟可以到达。

而且这个号称“水源镇”所辖的西里村,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水村”,因该村位于高山岩溶洼地,洼地本可以在雨季积点水,但岩溶洼地下遍布溶洞,下一点雨,水都哗啦啦地跑到溶洞去了,所以想靠天喝水几乎比登天还难。

千百年来,西里村的毛南族群众为了喝水,一代又一代人爬上高山凿石觅泉,泉眼像蛛丝马迹一样隐伏在千沟万壑中,如果找到了,就会被视为神一样得到祭拜,因为那是他们的生命之泉。

为改变“贫水村”的困境,2013年,一支英雄的找水打井队伍来到这里勘探。

专业技术人员在龟裂的土地上,摊开水文地质图,用罗盘打着方向,寻找着水源的蛛丝马迹。大石山区岩溶较为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往往相差几厘米,就有可能错过水源。为提高找水打井的成功率,在水文地质工程师初步确定水源位置后,往往还要安排物探工程师沿着横向和纵向布置物探工作,以验证水文地质工程师的初步判断。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的井位,往往一打就一个准。

钻探需要用到钻机,但当时高山阻隔路难行,为了把钻机扛进来,广西地矿局的找水打井人通过肩扛手提的方式,一步一移将设备运进来。钻机钻探不仅要用到柴油,还要用到水,没有水怎么办?

看到广西地矿人无偿为他们打井,当地群众纷纷把家里珍藏的“生命之水”献出来,因为他们相信,那些头顶草帽、手拿罗盘的地质人,一定有本领把水从地底下打出来。当钻机轰隆隆地响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守在旁边翘首以盼:60米、70米、80米,钻机钻进到90多米的时候,一股白花花的水冲天而起,当地群众欢呼雀跃,更有老人跪倒在地,用曾经祭拜山泉的敬仰之情献给共产党的找水打井人。

水不愧是生命的源泉,西里村自从有了充足的水源,山更绿了,田更肥了,水塘也满了,当地毛南族群众依靠充沛的水源发展土香鸭养殖增收脱贫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的生活就像这水长流。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