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首个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建成

2021.02.01 中国矿业新闻网   

记者近日获悉,在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50余人的联合科学考察队,赴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开展多年冻土与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孕育着黄河、长江、澜沧江等亚洲的重要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通过独特的水分运移影响着区域水文和水循环过程,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千米。长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上游的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对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资源有着深刻的影响。


联合科考队在长江上游沱沱河源区1万多平方千米的地理范围内开展野外工作,主要目标是建立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监测网络,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地下冰赋存情况;针对沱沱河源区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水文特征,进行土壤、水体采样和指标检测,获取该区域的冻土环境特征。

本次科学考察中,中国地调局应用地质中心承担了沱沱河源区的冻土钻探及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工作,共投入工程技术人员30余人、5台钻机和50余套观测设备,为长江源区多年冻土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合科考队通过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经过50多天的艰苦工作,累计完成钻孔32个,总进尺1200米;完成活动层探坑20个、表层浅坑100余个;采集钻孔岩心样本、表层土壤样本、冰水样本等各类样本1.18万件;完成瞬变电磁测点350多个,剖面里程近200千米;完成探地雷达剖面总长度近40千米;建成30个多年冻土钻孔地温定点观测场和20个活动层水热动态定点观测场。

本次科学考察取得丰硕成果,在长江源区建立了首个比较完善的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网络,获取了该区冻土分布的第一手原始数据,填补了研究空白;首次利用百米钻孔揭示了共生型多年冻土冷生构造和超厚层地下冰的特征,确认了长江源区具备发育大型冻胀丘群的条件,并完成了大型冰核丘的丘顶钻探。这标志着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江湖源区多年冻土科学考察任务、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长江源区多年冻土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站组网任务圆满完成。 (杨斌)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