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校园食安”插上“数字翅膀”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

2021.03.04 中国矿业报/李德重   

本报记者 李德重  通讯员 徐春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着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通过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食品安全排查‘零死角’、问题整改整治‘零容忍’、违法违规‘零放过’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建议构筑‘互联网+智慧监管’机制,为‘校园食安’插上‘数字翅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在提案中将校园食品安全列为了重点。为了准备这份提案,从去年至今,李东艳一直在抓紧调研,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调研的心得体会、思考感悟,更见证了她作为代表的履职担当。

“数字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数字餐饮’能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深度融合,使原来不能近观的食物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再现,这样不但餐厨人员操作会特别规范、环境会特别整洁,而且用餐人员吃起来也会特别放心、特别舒心,餐饮场所的管理服务水平、受欢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李东艳说。

“学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人口密集的场所,所以亟需关注疫情期间学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食堂每天的就餐、消毒情况都要记录清楚,食材采购、加工制作、供餐准备等,尤其对卫生防疫措施、留样食品数量品种是否齐全、仓库内米油配料等要进行重点检查。”作为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艳一直聚焦于“加强安全教育”“确保能源安全”“做好就业确保民生”等话题,“校园食安”是疫情防控以来她提出建议的关键词。

“排队吃饭,每人前后左右间隔1米;实行分餐制,这都很有必要。”李东艳说:“河南理工大学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要求,对师生就餐过程中的防控措施,包括预案制定、制度落实、防控物资储备及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按照相关规定实行错峰、错班、错时就餐,实行分餐、分座制,保证安全间隔距离,让大家既吃得放心,又吃得安心。”

在调研中,李东艳注意到,当前全国各地大中小学进入有序返校复学时期,为持续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和最高检的“一号检察建议”,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师生食品安全监督力度,力做师生最暖心的“舌尖卫士”。“随着返校复学高峰的来临,在保障校园内食品安全的同时,相关机构还应加大对校园周边商店、饭店、流动餐车、外卖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综合发挥打击、监督、预防、教育、保护等职能作用。”李东艳说。

李东艳建议,应积极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给“校园食安”打造“数字防火墙”。河南理工大学在不断加快推进“智慧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规范食材存储、食品加工操作、餐具清洗消毒的同时,还通过风险分级评定,要求校内食品经营单位做好疫情防控。从业人员营业期间佩戴口罩,营业开始和结束时各测1次体温,门店每日进行两次以上消毒;餐厅在管理、消杀、用水用电设施的检查和维护、餐厅文化的打造、餐饮卫生治理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并对就餐流程、就餐时间、一次性餐盒处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责任。

“食材品质的保障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因此,‘校园食安’建设还应注意‘数字化采购’。”李东艳表示,通过搭建“农校对接——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平台”,对学校食堂用米、面、油等大宗原材料进行 “数字化”集中招标采购,进驻平台的供应商都是经过公开招标选取的食品生产企业,交易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建立“数字库管系统”,实行校级统一集中采购,食堂各个生产部门提前一天下单,生产部门第二天直接供货,可进一步扎牢食品安全“篱笆”。

“高校食堂经过数字化改造,不但可以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还可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起到‘一石二鸟’的理想效果。”李东艳说。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