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中国是国际矿业最大买家但无话语权 应补齐大宗金属短板

2021.03.05 贝壳财经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保障矿产资源的安全?全国政协常委、中铝集团原董事长葛红林在今年全国“两会”即将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我国对国际矿业作出的“贡献”最大,但最大的买家却没有话语权,经常是逆来顺受,受制于人。从根本上说,主要源于忽略了对大宗金属的综合研究,缺乏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建议尽快补齐国家大宗金属战略管控短板。

据了解,铁矿和铜矿两大金属资源,我国对外依存度很高,每年进口价值近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铜精矿实物量近65亿吨(其中铜精矿1.2亿吨),总价值6006亿美元(其中铜精矿1882亿美元)。而从2015年至2020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一路上行;进口铜精矿价格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涨态势。2021年春节后,铜金属价格更是屡破历史高价。2月23日,LME铜金属盘年内价格已突破9300美元,市场看涨声音不断。

对此,葛红林在提案中指出,虽然金属价格上涨,产业链部分环节能够受益,但从国家层面看,铁矿石、铜精矿大量依赖进口,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购买成本的提高,为此国家要付出更多的外汇,最终结果是增加我国新基建成本。他以铜精矿为例分析,2020年中国进口铜精矿平均价格1576美元/吨,较2016年中国进口铜精矿平均价格1203美元/吨,同比增长31%,初步测算,2020年中国铜产业原料成本增加超过500亿人民币。

“我国对国际矿业作出的‘贡献’最大,但最大的买家却没有话语权,经常是逆来顺受,受制于人。从根本上说,主要源于忽略了对大宗金属的综合研究,缺乏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葛红林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观点认为,国内的资源质量不高、储备量有限,在国外又没有建立稳定的矿产基地,而大多数已投资和建设的却是亏损,因此,投建矿山不如买矿。也有观点认为,进口价格上涨,能够带动国内价格的上涨,增加国内矿山企业利润,以及为地方政府增加了资源税收,可以说涨比降好。

针对这些观点,葛红林在提案中认为,这些短视和含糊的观念已经产生了影响,遇到价格的异常波动,多头部门给出的指令往往是笼统和原则的,缺少明确的工作指向,更谈不上付诸行动。因此,葛红林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大宗金属研究,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关注市场、指导应对,更加科学、更加有力、更加专业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是聚焦大宗金属战略研究,谋划全球战略布局,制定相应行动计划,开发一批,勘探一批,储备一批,形成未来矿产资源稳定来源。

二是聚焦大宗金属供需波动研究,把握市场脉搏,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调控意见,包括及时对铜等贵金属采取国家储备等措施。当前应采取稳中有降的价格引导策略。

三是聚焦国际贸易新秩序的研究。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建设并形成公开透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定价基准,提高避险效率。

四是国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参加国际组织,扩大话语权、提高影响力。对参加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有关国家主权的国际组织,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花小钱办大事。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