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加速矿业领域碳中和,代表委员热议!

2021.03.08 矿业界   

2020年9月,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宣布将采取有力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

那么,矿业行业如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呢?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建议一

以政策扶持地热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认为,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能,其勘查开发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李子颖将在两会上提交“促进地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并提出了三条政策性建议:一要加快地热上网电价政策的研究与出台。参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在西藏地区实施地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同等电网价格。二要加强地热资源勘查投入。加大中央财经投入,加大地热资源勘查力度和精细度。三要开展地热矿产资源税减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建议,要加大地热产业扶持力度,优化能源供给格局,发展绿色能源战略。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科研支出力度,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应用。增加科技攻关力度和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科研攻关力度。对干热岩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给予重点支持,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营造良好产业政策和环境,为地热资源高效开发提供坚强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全监管部总经理韩峰

2019年国家发布了并于2020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新《资源税法》中,地热被列入资源矿产税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全监管部总经理韩峰表示,地热供暖产业本身的公共服务属性利润率较低,资源税的征收将会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影响地热供暖产业的良性发展。他建议针对地热供暖行业补充出台退税办法,或通过先征后返、提供清洁能源项目补助、适当调整暖费及贴费价格等措施,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指出,地热管理中存在审批与监管脱节、地热矿业权办理流程复杂耗时长费用高、水资源税等费用收取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南存辉建议,推动权利下放,建立权责一体的管理体制,将地热尤其是沉积型地热不再列入34个重要矿种,将其矿业权审批权限下放到市级,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监管责任,真正建立起“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管理体制。同时,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并明确地热利用的财政及税费支持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考虑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到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范围内,制定地热能项目的补贴政策,设立专项补贴基金,鼓励企业投建供暖等公共事业项目;为地热供暖企业争取政策性低息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地热能的科学开发及规模化利用等。

建议二

尽快降低煤炭消费占比

今年两会,农工党中央的提案建议,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尽快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同时,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及以上,2030年力争达到30%。

建议三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碳中和促进法》,以立法明确碳中和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士启

作为一名有色行业从业者,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士启建议,我国需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碳中和促进法》,以立法明确碳中和目标。丁士启表示,长期以来,绿色环保、低碳发展一直都是有色行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于法规的具体实施方式,丁士启建议通过对制定此法配套相关的法规等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发展非石化能源及动力,从源头上实现减排;鼓励加强相关碳捕集,碳捕集、利用等技术研发应用,从技术上实现减排;建立健全碳交易相关政策体系,明确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和排放配额,制定统一的交易标准,扩大参与碳交易的主体范围,适时推出碳金融产品,发展碳产业,积极促进碳减排工作。

建议四

研发低碳技术,减少钢铁行业化石能源消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钢铁行业的工艺特点决定了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从行业高度看,首先要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国内不少企业已在低碳冶金技术研发上有了积极进展,下一步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良好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持续有效投入,在技术源头上支撑行业创新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动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后,在钢铁工艺生产流程中,也要注意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还要通过加强跨行业的合作来推动节能减排。

何文波建议,钢铁企业要摸清自己的碳排放“家底”,制定好符合企业实际的低碳减排路线图,且要积极关注和应用最新的低碳减排技术,同时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积极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认为,压减钢铁产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向钢铁行业发出信号,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采取行动,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侯军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合理控产量、加速优结构,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相关政策不能过急转向;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实现优胜劣汰;四是大力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升钢铁行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避免同质化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袁伟霞

全国人大代表袁伟霞指出,“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同时还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加快低碳转型势在必行。她建议一方面将加速推动钢铁行业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实现钢铁产业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要集国家行业之力,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工作,研发深度脱碳、零碳技术。

建议五

推进铝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指出,加快铝行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仅靠行业自律远远不够,国家层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对行业和企业碳减排、碳达峰以及超前谋划碳中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真正形成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上下合力。为此,他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铝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努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提案》。

对于如何加快推进铝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余德辉表示,一是要制定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二是要严格控制排放总量;三是要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四是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五是要扶持再生铝产业发展;六是要做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建议六

纠正对原材料产业的政策歧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葛红林以提案的方式呼吁,尽快纠正用“两高一资”、“高能耗”定义原材料产业,纠正对原材料产业的政策歧视。尽快让其享有允许类的产业政策,包括金融、财税、贸易等方面普惠性政策。

据了解,有色金属产业在2000-2019年期间,铜、铅、锌单位产品冶炼能耗分别下降82.3%、53.3%和65.8%,2020年铜、铅冶炼能耗又比2019年分别下降5.5%和5.6%。智能制造、碳达峰正成为原材料工业行业的努力方向,有色行业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已经形成。

建议七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马永生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亿吨。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二氧化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马永生建议,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和产业政策扶持上切实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坚持绿氢原则,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制定。建立完整、先进的全产业链氢能规范标准,围绕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八

用好煤层气对减碳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永东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永东表示,开发利用好煤层气,可以减少煤层中甲烷的排放。每利用1亿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减排150万吨二氧化碳。相对于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抽采利用的碳减排意义更大。因此,田永东建议加强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煤矿区煤层气的抽采利用;大力开展采空区煤层气抽采利用,加大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力度,减少甲烷排放;将煤层气利用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

建议九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 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立军

针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立军在今年两会上建议,推进能源绿色转型,需综合施策支持能源企业积极主动作为,在供给侧努力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配套机制和支持政策,更好发挥企业实施主体作用,深化煤炭清洁安全高效生产和利用,大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开展燃煤发电超低排放与节能技术改造。同时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不同省区的能源行业发展情况,指导制定不同区域能源发展替代路径。此外,加强科技创新,科学制定碳减排关键技术攻关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由矿业界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