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中国矿业报/刘晓慧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供应保障必须要安全高效。尤其是在当下,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步伐正在加快,能源安全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这一主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热点。两会代表和委员从各自所属行业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议。
控制油气对外依存度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当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国内油气生产成本较高。如何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控制油气对外依存度增长、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我国石油工业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王宜林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油气资源安全形势面临三种情形:一是全球油气资源供需总体宽松,但供需格局和市场治理结构在深刻变化。受疫情影响,全球油气需求大幅下滑。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同比大幅下降810万桶/日,预计2022年左右才能恢复平衡。未来五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量明显放缓。在替代能源快速发展、世界石油需求减速、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全球石油市场波动加剧,需加强供需协调管理。二是我国能源安全总体可控,但油气安全短板明显。我国能源消费呈现以煤为主、非化石能源比重快速攀升的特点,但油气进口规模大、对外依存度高仍是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核心问题。三是在逆全球化不断加剧的历史大变局下,我国海外油气供应链产业链稳定面临的风险更加突出。
他建议,必须立足国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促进油气增储稳产上产,筑牢“压舱石”地位。西部新区要突出风险勘探,围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目标,寻求“四新领域”(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新类型)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与发现,确保油气储量持续增长;东部油田稳产要全力延缓老油田递减,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油田开发方式重大转变;攻克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推动深层超深层油气规模效益开发,实施老油田挖潜,确保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开发。立足解决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有效动用难题,研发突破核心技术装备,支撑致密气稳步建成投产、页岩气和致密油快速建成投产、煤层气和页岩油效益开发、油页岩和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突破,形成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的勘探开发工业支撑体系。努力突破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需重点攻关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实现深水工程装备国产化,为海上油气产量突破提供技术保障。积极推进国际油气合作,促进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油气合作。持续深化改革,立足市场体制机制,不断改革改进石油工业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相适应的部分,激发石油企业的动力活力;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石油工业体系。要不断丰富巩固陆相生油理论国际领先地位,探索深层、深水、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新理论;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
尽快降低煤炭占比
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能源发展尚未达到可取代煤炭成为主力能源进行普遍利用时 ,我国能源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完成过度。
我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明确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进而聚力破解一煤畸重,完成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两会,农工党中央的提案建议,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尽快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同时,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及以上,2030年力争达到30%。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CO2排放60亿吨。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CO2。
氢能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优势,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副书记马永生认为,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氢规模和需求量还很小,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已出现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二是在液态储氢等核心技术、高端材料、装备制造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三是氢能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技术路线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四是当前“绿氢”(风光水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制氢)成本高,经济性利用较为困难。
他建议,在顶层设计、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制定和产业政策扶持上切实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坚持绿氢原则,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产业,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要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加强标准体系制定。氢能全产业链管理涉及国家11个部委,需统筹推动,建立完整、先进的全产业链氢能规范标准。要围绕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明确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标准和支持时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政策扶持地热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地热资源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与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相比,是对地球伤害最小的地下能源利用方式,对地表以上的污染更小,其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程度低,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为促进地热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7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开始起步,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但总体看来,我国地热能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不够,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各地发展地热资源的积极性不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宝增建议,要加大地热产业扶持力度,优化能源供给格局,发展绿色能源战略,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科研支出力度,根据不同区域地热资源类型、市场特点,理顺相应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地热资源开发应用。要增加科技攻关力度和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支持地热关键科学、技术及核心装备研发的专项资金,投资建设地热技术研发基地、国家重大实验室及重大示范项目,加强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科研攻关力度。对干热岩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给予重点支持,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营造良好产业政策和环境,完善价格机制,发展绿色金融,为地热资源高效开发提供坚强保障。
2020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资源税法》中,地热被列入资源矿产税目。就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全监管部总经理韩峰表示,地热供暖产业本身的公共服务属性利润率较低,资源税的征收将会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影响地热供暖产业的良性发展。他表示,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是给予税收优惠的。他建议针对地热供暖行业补充出台退税办法,或通过先征后返、提供清洁能源项目补助、适当调整取暖费及贴费价格等措施,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加大页岩油探采开发力度
我国页岩油资源十分丰富,初步估算资源量近300亿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页岩气补贴等配套政策,有力推动了页岩气的快速发展。
2019年2月底,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上实现突破。随着页岩油勘探规模开发,实现工厂化作业,开发成本还将大幅度摊薄,预计2025年将迎来页岩油开发高速发展期。
全国人大代表、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孔凡群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推动多元化能源供应,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页岩油资源可成为未来石油接替重要阵地。他建议,出台页岩油勘探开发补贴政策,设立国家页岩油风险勘探基金,从国家层面组织相关企业、高校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将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纳入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页岩油先导试验区和攻关示范区,同时在用地、用水、资源税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力争早日实现战略性突破,进一步提高国内油气自给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光辉表示,随着我国在松辽、渤海湾等盆地取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突破和积极进展,陆相页岩油成为我国近期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但其总体还处于前期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且页岩油属于低品位的规模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较高,在当前中低位油价下实现经济开发还有较大差距。他建议,应类比页岩气,出台鼓励支持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补贴、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页岩油勘探开发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的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页岩油关键工具、装备国产化给予政策支持。另外,应将页岩油基础研究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计划,并给予优先安排;将页岩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纳入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