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中国矿业报/李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时提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道路,既收获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收获了绿色发展的“价值”,一举多得。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资源型城市的领导分享了各自的绿色发展成就。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塑造绿色发展的“徐州样本”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徐州市是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近年来,面对经济转型、治理环境的硬任务,徐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大美徐州
周铁根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市年均煤炭开采量在2000万吨以上,曾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全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长期的煤炭开采和重化工业建设,也给徐州带来满目疮痍的沉陷区、“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环境污染和诸多社会民生问题。
“面对经济发展转型、治理环境的硬任务,徐州市于2018年正式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周铁根介绍,如今,徐州市四大行业115家企业压减至36家,城市主城区、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企业全面退出或进园入区,打造了邳州煤焦化、贾汪绿色智慧建材等一批布局合理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产业格局。
“徐州‘煤炭型’能源结构和‘重化型’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改变,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周铁根称,徐州的实践说明,城市的发展要算好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只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全链条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在产业转型中走出“绿色路”,才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们已经成功塑造绿色发展的‘徐州样本’。”周铁根表示,“十四五”时期,徐州将围绕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不断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力争到2025年GDP超过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应税销售收入均超过1万亿元。
铜陵市市长胡启生:
让市民“抬头见蓝,推窗现绿”
“近年来,作为沿江资源型城市,铜陵市坚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修好‘干道’、跑好‘弯道’、换好‘赛道’,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为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幅水清岸绿产业优的铜陵画卷正徐徐展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胡启生表示。他列举了铜陵市绿色发展的做法:
——坚持低碳特色,巩固拓展循环经济。紧盯“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巩固拓展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双示范市”建设成果,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和提升行动,先后打造铜资源、硫资源、建材三大产业循环链,将工业固废“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实现综合利用率99%以上,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市。
——提升发展成色,点燃产业转型“最强引擎”。抢抓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叠加机遇,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扎实开展产业升级替代专项行动,抢滩布局、培育发展半导体、5G、清洁能源、大数据等产业,为老工矿城市“赋能添智”,先进结构材料入列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续5年获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优秀评估,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厚植生态底色,留住绿水青山“最美乡愁”。主动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强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三。2020年PM2.5平均浓度降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四个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城市之一。深入推进林长制,创新实施矿山山长制,大力开展“增花添彩”行动,努力打造一个“有山皆绿,是水则清,四季有花,处处鸟鸣”的美丽铜陵,让“抬头见蓝,推窗现绿”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胡启生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沿江资源型城市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遴选铜陵等基础较好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扶持政策,完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加大对沿江资源型城市支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绿色转型。
忻州市市长朱晓东:
建设“四宜”创新型田园城市
“集区位、交通、土地、能源、环境、资源优势为一体的千年古城忻州,将锚定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忻州市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四宜’“创新型田园城市。”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市长朱晓东表示。
朱晓东称,在保持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基础上,忻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率先在山西出台《忻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优良天数增加,地表水质量达到历史最好状态,完成营造林超70万亩,单位能耗、用水均同比下降。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让忻州市收获了“颜值”,也收获了价值。“春节期间(截止到正月十六),忻州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36万人次,在全省排名第一。”朱晓东介绍,古城得到认可,是游客对忻州市绿色发展方式的肯定。
朱晓东表示,“十四五”时期,忻州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10个新突破,即构建“336”战略布局取得新突破、“六新”发展战略取得新突破、“8+6”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新突破、产城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素质专业化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取得新突破、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转型富民取得新突破。
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
打造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
“平顶山市是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推动转型发展一直是多年来的主题主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说,“十三五”以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达到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接近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河南省第一方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由2016年河南省第16位跃居第8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创建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成为国家尼龙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5%,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功创建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郑万高铁通车运营,沙河实现复航,湛河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呼南高铁平顶山段、平漯周高铁、鲁山机场等项目加快推进,49个村镇创建为全国和省级文明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居河南省第3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财政民生支出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跃居河南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每年高质量办成一批民生实事,连年受到河南省政府表彰。
张雷明表示,“十四五”时期,平顶山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主题,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平顶山市建设成为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谱写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鹰城绚丽篇章。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