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华丽蝶变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发展纪实

2021.04.22 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 罗会江 通讯员 林美英   

在全国,找矿的地质队可谓数不胜数,但既能找矿又能开发的不多,而在四川,恐怕就只有一家了,这就是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以下简称“区调队”)。虽然这是一支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专业队伍,但随着改革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支兼具勘查开发的综合性地质队伍。

在四川,他们还被誉为“我家有矿”的地质队。


木里金矿全景

尖兵不辱使命

先行屡建功勋

如果把地质人比喻为地质尖兵,那么区调人就是尖兵中的尖兵。

上世纪50年代末,为开展川西甘孜-阿坝地区、川北米仓山-大巴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四川省地质局于1959年组建了甘孜地质队区测分队和达县地质队区测分队,这就是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的前身。从此,四川区调人就成为地质工作的先行者和尖兵,活跃在四川乃至青藏高原的山水间。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区调队初创之时,很多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当时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尽管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十分恶劣艰苦,但他们依然完成了四川区域地质调查的开拓之举——

从龙门山、大巴山到川西高原,区调队不仅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大量地质空白,也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矿床和矿产地,因此曾被原地质矿产部授予“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的称号。

1979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区调队“大庆式企业”称号。

1983年,区调队被四川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四川省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1987年,区调队首次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由雅安地区建委组织的贡嘎山田湾河风景区旅游资源考察,并编写考察报告。这是该队最早的旅游资源调查,也为后期的旅游资源大普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1年,出版发行了由区调队参与编写、全面反映和总结四川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学术专著——《四川省区域地质志》。

他们率先在国内提出建立大区域的以地质景观为导向的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思路,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以地质景观和遗迹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所。

1992年,获原地质矿产部授予的“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获四川省总工会颁发的“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三光荣精神鼓舞下,几代区调人用脚丈量,用汗水乃至生命为代价,先后完成国家下达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图幅262幅,累计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涉及四川、重庆、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市、区 )。其中,多个图幅成果获得原地质矿产部优秀图幅奖。同时,他们完成了成都平原多目标农业地质调查5000余平方千米。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空白,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的基础地质研究水平,为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矿产普查勘查的工作部署、自然环境评价、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田水利规划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造发展升级版

从找矿到开矿的转变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命运。1985年,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转型时期,区调队和其他单位一样,为寻求出路,开始发展多种经营,对外承接地质市场业务。经过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后,他们慢慢悟出了“要生存发展,还是要在自己的优势上做文章”。

从找矿到开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找矿人到开矿人,差的却是一个思路。但先知先觉的区调人还是悟到了,1993年他们开始尝试矿业开发,在四川省松潘县哲波山金矿首次进行黄金选冶试验,并一举成功,这是一次破冰之举,自此走上找矿、科研、勘查、开发一体化的道路,并锻造出具有鲜明区调队特色的“哲波精神”:团结奋战,百折不挠的集体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真诚奉献,不求索取的牺牲精神;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初尝金矿开发的甜头,他们信心倍增。1997年,区调队开始寻找新的矿产地,对四川省木里县梭罗沟金矿进行普查工作与堆浸试验。

与此同时,区调队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因队制宜,确定了“突出主业、狠抓矿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实行“挖渠放水、精简机构、化小核算、分散突围、自负盈亏、独立发展、区别对待、定额补贴”的管理策略,开创了区调队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由于全面推进实体化运作、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开拓,区调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原来单一从事国家下达的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逐步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发展为“以矿业开发为主导,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勘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等为支撑,矿权运作为亮点”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2000年,通过对梭罗沟矿区东西走向土壤异常带的查证,发现西矿段的主体矿10号矿体,确认了梭罗沟金矿巨大的潜在价值与找矿前景。

自此,区调队以破釜沉舟、挑战自我的气势,进行了大胆改革,冲破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全面走向市场,不仅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经济困境,也经历了观念的洗礼、思想的锤炼、能力的提升,拓展了区调队、区调人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空间。

2006年,区调队成立了木里县容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木里容大公司”),对梭罗沟金矿进行开发,累计查明金金属量60余吨,远景资源量超100吨,至今还是四川省最大的黄金矿山。

木里容大公司在经历了手工开采到机械化生产的变迁,现已达到选矿规模为60万吨/年,主要产品为金精矿粉和合质金,已形成集资源勘查、开采、选冶、加工于一体的矿业开发体系。

发展经济,不忘社会担当。这也是木里容大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他们坚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保建设累计投入近2亿元,并建成了严密的在线数字检测系统。公司建立了安全标准化运行体系和职业健康管理责任体系,生产与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管理效益不断凸显,先后成功创建原国土资源部首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原国土资源部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十一五”期间全国黄金行业先进集体、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荣誉,并于2019年成功入选为国家级绿色矿山。

本着“开发一方资源,做强一方产业,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思想,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向当地政府缴纳各项税费近10亿元,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新建道路及道路维护,投资新建希望小学,为牧民定居点新建电力设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并为当地积极捐赠,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说,开发矿业只是当时为求生存的一时之需的话,那么,走到此,木里容大公司已在思考如何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四川省地矿局重点平台企业,他们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在局的指导下,提出了“资源与资本对接,走向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打造 “四川黄金第一股”和“四川藏区第一股”,助力四川实现从资源大省到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川黄金”——这是公司拟在改制时的定名,上市后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积极开展资源并购和资源勘查。同时,木里容大公司将逐步拓展铂、镍、铜等矿产资源领域,并向下游贵金属选冶加工、珠宝制造等领域延伸,把公司打造成以黄金为主的大型贵金属上市企业,力争上市后5年内实现黄金储备200吨以上,市值200亿元。

目前木里容大公司上市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动中,计划2021年上半年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申报材料,力争2021年底实现挂牌上市。

探索绿色新模式

地质+文旅大拓展

身处大山,不忘绿色。建绿色地矿,这是区调队一直践行的绿色发展理念。无论是在区域地质调查立项规划,还是在野外调查的各环节,他们都充分考虑规避生态功能区、核心景区。

长期的野外工作,使他们多了一份对祖国山水江河的热爱,更多了一份关注和关心。在生态保护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他们都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985年,区调队在编写《四川省区域地质志》进行野外考察时,特别关注到自然景观的成因演化与开发利用问题,并提出了积极建议。

也正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关注中,慢慢地,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当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地质科学与地质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时,区调人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1989年~1991年,区调队参与完成了由四川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骆耀南发起并组织实施的龙门山国家公园的调查项目,并首次在国内提出建立大区域的以地质景观为导向的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思路,也由此催生了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行。

1996年,区调队参加了九寨-黄龙核心景区可持续发展应用研究项目,在九寨沟、黄龙的地质背景及水循环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在2007年获得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为日后区调队迈向生态环境地质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区调队再开先河,立项申请成功开展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此项工作使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跳出了为找矿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广泛服务于农业、环境、城市建设等广阔领域。同年,他们首次应用区域化探成果进行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研究与评价。

2001年,由区调队承担调查、评价、规划、申报的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四川安县国家地质公园、四川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在北京通过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答辩,随后被原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这是区调队完成的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申报项目。

同年,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和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行动计划,在骆耀南的倡导下,四川省地矿局正式成立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中心”挂牌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为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地质公园调查、评价、规划、设计、研究、建设为一体的专门机构。该中心在国内最早组建专门从事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的专业队伍。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该“中心”业务遍布全国,硕果累累:参与起草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2010)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0)等;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先后成功申报了青海昆仑山、新疆可可托海、四川自贡(扩园申请)和四川光雾山-诺水河4家世界地质公园,此外还成功申报了国家地质公园20余家、国家矿山公园近10家、省级地质公园近20家;先后为四川兴文、四川自贡、浙江雁荡山、青海昆仑山、云南大理等地近10家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再评估技术服务;先后完成了包括世界地质公园在内的各级地质公园规划40余项、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近70处、揭牌开园20余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方案40余个、地质公园专项环境影响评价近20余项、可行性研究40余项、科学研究项目近20项、数据库建设近10项;在地学旅游、地学科普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成果在同行业中首屈一指,成为我国旅游地学行业规范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

新时代的地质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2019年,以四川省地矿局名义成立的“四川省文化旅游地学研究院”在该队揭牌,在探索如何实现新形势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区调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围绕以旅游地质调查、旅游地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助推四川省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们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学研究,推出了地学科普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建设地质科学馆,编制科普书籍,开展研学教育,拓展大地质与“地质+”产业,为地学科普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精准的服务。

同年,他们再开先河,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由四川省文旅厅牵头,四川省地矿局提供技术支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区调队作为全省外业总牵头单位,统筹全局技术队伍,按照“1+7+175”先试点再铺开的工作模式,负责进驻183个县(市、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区调队还承担了四川省首个试点县——兴文县的技术指导工作,编制的普查成果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并在全省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广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历时近一年,外业工作组累计技术指导5.1万余人次,累计审核文字2亿余字、照片50万余张、视频7000余条,深入野外实地核查旅游资源1万余处,累计提出各类审查意见5万余条,实现了外业技术指导与普查成果审查全覆盖,全力保障了普查成果质量。

目前,四川省183个县(市、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外业普查和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普查成果均已通过县级审查,共查明旅游资源24万余处,初评优良级资源近5万处,系统摸清了全省48.6万平方千米旅游资源家底,科学评估了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潜力,为其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调队办公大楼


梭罗沟金矿2000吨选厂车间


科学解释九寨沟五花海美景成因

发展不止步

迈进新征程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按照四川省地矿局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区调队正深刻剖析“十三五” 期间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学习研究中央关于新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理念,认真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未来,科学制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

目前,区调队正加快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步伐,按照一队一企的总体思路,对现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实体化重组,坚持绿色地矿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当地政府中心工作,抢占先机,力求以矿业开发为主导,着力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勘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勘查等为支撑,实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突破和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我国西部地质创新高地,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整个队伍和谐稳定。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