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成果支撑服务于都矿业绿色发展

2021.05.19 中国矿业报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程下设“创新矿产利用模式支撑江西于都县矿业绿色发展”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项目实施以来,基本查明了制约于都钨、铅锌等矿产资源绿色利用的技术问题以及于都南部区域矿山环境问题;基于赣南地区绿色矿山建设特点,编制了赣南钨、萤石两个矿种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开展了有价元素回收、尾矿和废石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创新技术,部分技术成果已在矿山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一是创新铅锌多金属矿锌硫分离综合利用技术。项目组针对于都县银坑矿田“粒度较大的锌精矿不易上浮,从而损失到硫精矿中”的问题开展持续攻关,取得了技术突破。该技术采用浮选回收锌精矿,使硫精矿中的锌含量从2.04%下降到0.16%,锌精矿品位可达45%以上,锌回收率可达70%以上。工业试验结果显示,硫回收率提高0.87%,铅回收率提高4.46%,铜回收率提高7.14%,锌回收率提高0.6%,银回收率提高2.11%;电机功率下降105kW,操作稳定性更好,药剂消耗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提高了有价组分的回收率,该技术有助于减少有害元素的排放,缓解了环境压力。

二是研发钨伴生铜锌矿浮选流程优化及应用技术。针对江西铁山垅钨有限公司“药剂用量较大,成本偏高,且副产精矿中互含损失大,回收率偏低,回水未利用”的问题,项目组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分段回收利用回水(选铜、锌等回水分别返回各自工艺流程),使回水中所残留药剂不互相混合,保证了药剂种类的稳定性;调整设备参数(充气大小、搅拌强度等),使设备参数达到最优;调整药剂制度调整,应用高效抑制剂,实现铜锌分选作业段回水利用,回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选矿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三是推广钨细泥绿色利用技术。于都地区钨资源以黑钨为主,黑钨性脆,易过粉碎,在开采和碎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细泥。据统计,大概有20%的钨损失于钨细泥中。由于钨细泥组成复杂、粒度细且微泥化程度高,因此对选矿工艺以及选矿设备有很高的要求。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上坪坑口黑钨细泥主要为原生矿泥以及洗矿和破碎-磨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矿泥。流程考察结果表明,现场细泥回收段回收率35%左右。采用74μm分级-离心机重选预选-悬振锥面摇床精选可获得含WO323.43%、回收率41.62%的黑钨精矿。采用该技术工艺,企业可年新增141万元的经济效益。

四是开展于都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组在对2019年调查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于都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系列成果。一是编制了《于都地区南部区域自然资源图集》;二是查清了废弃钨矿山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存在的危害及隐患,从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和重建矿山生态环境系统、实现废弃矿山用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向出发,编写了《于都南部区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建议》;三是重点对于都南部废弃钨矿山开展了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调查研究,提出了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范围和需采取的手段,对治理所需的费用进行了估算,编写了《于都南部废弃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可行性调查报告》。上述成果已于2020年6月移交于都县政府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助力于都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开展赣州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组研制的两项赣州市地方标准《钨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3607/T 001-2020)、《萤石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3607/T 002- 2020)已由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目前正在研制《离子型稀土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普通建设用砂石黏土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刘斯文 黄园英)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