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 垂鉴未来 —— 《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研编纪实

2021.05.21 中国矿业报/刘盼盼   

187部、1.2亿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这是一套由600余家单位,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历时8年,多番修改、调整、完善的鸿篇巨著。《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中国矿产地质志》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百年历史,全国矿产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史,以及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而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创新历史。该套志书为我国矿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为更多想了解矿产资源情况的人插上了一双翱翔的翅膀。

著书修志 传承文化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是一项打基础、立长远、划时代的世纪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矿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纽带。”《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表示。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国首部《中国矿产志》可追溯到1906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救国救民,呼吁“富民强国”以免列强攘夺,顾琅和鲁迅合作编写了《中国矿产志》。这是我国最早用近代自然科学论述中国地质矿产的科学著作,在当时是“国民必读、国民必携。”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矿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在矿产勘查和地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了海量资料,急需专业人士对这些丰硕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与凝练提升。

“通过编制《中国矿产地质志》,我们全面掌握了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初步理清了当前国家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是我们矿产地质工作者的职责。”谈起编制《中国矿产地质志》的初衷,陈毓川院士表示。


《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展

多年磨剑 终成硕果

编志是一个艰苦、清苦的工作,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秉承“存史、育人、资政”的历史使命,经过8年奋斗,终得硕果。

据了解,该项工作自2014年正式启动,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全国各相关行业600余家单位、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共同参加的研编团队。

《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以“边研编、边出版、边服务”为原则,主要内容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省级志书、区带志书和专题研究等,形成了“书、图、库、普”四类成果。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共约1.2亿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形成200余部志书系列成果,将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地质矿产研究翔实志书的空白。

谈起《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研编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矿产地质志》副总主编王登红说:“该志书非研究报告,也非地方志,而是专业志。既无先例,也无标准,编写过程面临各种挑战。”

王登红表示,《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研编取得了如下几项重要成果:一是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现状。二是全面总结了我国百余年地质勘查成果,构建了标准化矿产地质成果数据库,为矿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创新和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构建了区域成矿谱系,提升了我国矿床学整体研究水平。四是积极开展了成果应用服务。五是探索建立了志书研编协同创新机制,有效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地质人才,整体提升了成矿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能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王登红还表示,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的过程,是学习矿业历史、学习党史的过程。他举例说,江西安源煤矿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发源地之一;江西赣州的钨矿曾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主要来源之一;湖南锡矿山锑矿和云南会泽铅锌矿等则在红军长征途中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些老矿区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中国近现代矿业的缩影,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十分深远。

创新引领 民富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修志工作,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指导工作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在采访中,王登红从国家、社会、科技和人才等方面讲述了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的重要意义。

从国家层面上说,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制订相关规划、引领高端矿业开发、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全面梳理核实了全国已发现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系统编制了新一代矿产地分布图、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总结了各矿种资源禀赋、开发利用情况、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预测了找矿前景,为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了基础支撑。

从社会层面上说,为社会提供最全面、权威的全国矿产资源信息,支撑地质找矿和矿业发展,普及矿产知识,传承地学文明。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彰显了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展现了科技界领军人物的历史责任;系统总结了百年来的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创新成果,促进了成果应用服务,指导实现了一批找矿新突破,为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科学研究层面上说,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科学家自主创立的“成矿系列”理论,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各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一流专家对最新矿产勘查成果的整体性、多层次、群体性综合研究,地质科技工作者对全国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成矿理论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人才培养层面上说,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传承了优秀地质文化精神。通过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在全国打造了百余个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找矿和科普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地质人才,整体提升了成矿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践行了“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为新时代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

盛世修志,垂鉴未来;志载盛世,泽惠千秋。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国矿产地质志》定将成为矿产资源领域的一个国家品牌,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百年新征程的胜利开启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