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湖精神

2021.05.31 中国矿业报/郭钢阳   

60多年前,一场为年轻的共和国找矿的大会战在豫西拉开大幕。一群年轻的地质队员怀揣着找矿立功的雄心壮志,聚集在栾川县冷水镇的一个小村落。在这场极度艰苦的地质找矿大会战中,一支新队伍诞生了:豫〇一队。这支响当当的功勋地质队就是河南省地矿局地勘三院的前身,而这个豫西小村南泥湖从此成为地勘三院人绕不开的一个地名,也孕育了地勘三院。

当时钟转动到2020年时,地勘三院人的脚步又来到了南泥湖。这一年年初,地勘三院地勘二分院成功中标了南泥湖钼矿西区生产勘探及南泥湖露天采场构造水文地质勘查项目,这来之不易的项目对当时正处于低谷的二分院而言是极大的鼓舞。二分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该项目,集中所有技术力量开展前期的设计、地填图等工作。在二分院支部书记王秋平的带领下,刘谦、周刊、苏健炳和田豪杰四个“90后”小伙子担当了重任,他们立志要在这大项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南泥湖入冬后,夜间从来没有高于过零摄氏度,即便是白天,也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午后温度能够上升到四五摄氏度。2020年1月7日,最低气温跌至零下18摄氏度,创下本世纪以来河南省低温极值记录。这个时候最头疼的问题是岩心切割机冷却用水的问题,水源地和管道都被冻住,守水源的两个师傅拎着大锤向着冻了一夜的厚冰使尽全力地砸,管道路径上每隔几十米一岗每个人拎着小锤细细密密地敲,这种敲法他们戏称为“张飞绣花”,要掌握好力度,不能轻也不能重,轻了敲不开管道中的冰,重了极易把管道敲裂、敲断。整个冬日的上午就是这样过去的,他们手脚冻得疼痛难忍,皮肤皲裂。

2020年6月,该项目中占比最大的钻探工作开始了。1995年出生的刘谦负责此项工作。这个25周岁的年轻人需要应对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他现有的经验和能力,面对劈头盖脸的质询和急切的进度催促,他焦急、委屈。南泥湖海拔1300多米,到了秋天,后半夜寒意颇浓,失眠的刘谦望着天上的明月,满脑子想的都是“进度”。

进入9月份,钻探工作逐步顺畅,但新的焦虑随之而来。现场的管理和编录越来越紧促,岩心取样工作也全面铺开。南泥湖钼矿区生产勘探项目布置的钻孔数量众多,采取全孔取样的方式,一个钻孔少则数百米,多则近2000米,岩心提上来摆进岩心箱里,岩心箱码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层层叠起来,一摞又一摞。四个年轻人分工合作,两个人搬抬岩心,两个人操作切割机。飞速的刀片与坚硬的岩石碰撞,火星四溅,粉尘弥漫,用水冲都压制不及。切割机每日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他们也连轴转。回到驻地第一件事就是使劲擤鼻涕,用清水冲洗眼睛。

苏健炳喜欢唱一首歌,歌词是:不共戴天的冰水啊,义无反顾的烈酒啊,多么苦难的日子里你都已战胜了它,送你一朵小红花。这是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片尾曲。

30岁的周刊是他们中年龄最大、参加工作时间最久的,为人夫、为人父的他自从到了南泥湖后就很少下山。他调侃他的伙伴们:瞅瞅你们仨,一个个连女朋友都没有,对得起你们这张眉清目秀的脸吗?来来来,老哥给你们授授业、传传道。天性幽默的周刊说着脱口而出的俏皮话把大家都逗乐了。但一说起轮休,他就说:我年长,终身大事也都弄完了,先紧着他们仨。

田豪杰,长相儒雅的大小伙子,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的眼镜后面有一双一丝不苟的眼睛。他讲起专业来文质彬彬、引经据典,伙伴们都喊他“小教书匠”。他今年27周岁,从小在城市长大,家境优渥,来栾川南泥湖是他自己主动请缨的。工作量大、工期紧张,他个把月不下一回山,几个月没回过一趟家,错过了好几次相亲。终于抽时间赴约了一次,竟然回来就告诉,他父母见第一眼就觉得不行,理由是太漂亮了,看着不像过日子的。然后他拎着行李就回了南泥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想过那种靠着自己的努力过一生平平淡淡却又充实温馨的生活”。

南泥湖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60多年,地质人的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