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中国矿业报/ 姜焕琴
乘车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前行,很快就到达了山巅。这里绿草茵茵,绿木成林,鲜花盛开,偶有野生的小动物从路边窜过,又见飞鸟掠起……昔日那个千疮百孔、疮痍满目的“采空区”,俨然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空中花园”,这就是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癞子岭三十六湾矿区,一个可以与花园媲美的地方。
修复后的三十六湾矿区
整体规划绘就修复蓝图
三十六湾矿区位于临武县境以北,是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集水区域,矿区面积约48平方千米,有“小有色金属之乡”“湘南聚宝盆”的美誉,已有400多年的采矿历史,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长期的乱采滥挖也让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在湖南省自然资源部门的努力下,2013年,三十六湾矿区治理纳入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一号重点工程”范畴。2018年,矿区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实施年限为2018年至2020年,项目治理区范围约289平方千米。
在项目实施前,临武县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指挥部,全面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工作,并印发了《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等,对三十六湾矿区生态修复进行了整体规划,绘就了修复蓝图。
为完成新增或修复林地2500亩、新增或修复草地2000亩的目标,临武县坚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原则,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针对露天采场挖损、矿山地质灾害,疏干排水、重金属超标,废石堆、工业广场压占破坏,土壤重金属超标等,对三十六湾矿区的修复进行了整体规划。
据项目施工方、湖南省402队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地貌重塑和植被重建两种手段对露天采场、工业广场以及废石堆进行治理,按照“乔灌结合,藤草互补”的方法进行植被恢复,同时保留部分典型采矿遗迹、矿山公路和施工便道,修建必要的养护及配套设施,建成癞子岭科普休闲区,并根据修复后地形地貌打造“三区、八迹、两线”。同时,还制定了“54211”工程计划,即甘溪河、猴子江、腊水河、排形河以及斜江河流域等5个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区,采矿挖损山体修复工程、采矿破坏水体修复工程、采矿压占林草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及采矿损坏农田生修复工程4类修复工程,通天山南部废石堆及工业广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武水三江口土地生态修复工程等21个修复项目,打造1个癞子岭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消除了除危岩体、滑坡、泥石流等各类矿山地质灾害,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地质遗迹景观,赋予矿区人文情怀、文化内涵、精神信仰,为后续进行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十六湾矿区修复治理项目为废弃有色金属矿山的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必须做好整体规划。不仅要控制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增量,还要积极消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存量,真正将“保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落在实处。
“五乱同治”守护绿水青山
在三十六湾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中,郴州市、临武县两级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确定了“固本清源、先上后下、产业转型”的治理思路,针对非法采选矿点多、从业人员多、生态环境污染多、安全生产隐患多、涉矿矛盾纠纷多五大问题,制订了“五乱同治”综合治理方案,开启了守护绿水青山的征程。
坚持治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气魄,对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实行“休克疗法”,由市领导亲自坐镇,县领导亲自带队,从公安、国土、环保、安监、矿山执法大队等有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人员,每天组织近300人的队伍对三十六湾矿区进行集中整治,共关闭、炸毁非法矿点1100个,拆除、炸毁机械设备3500台(件),拆除烧毁厂棚5000余间,遣散从业人员10万余人次。为防止非法企业死灰复燃,临武县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开展日常巡查,始终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确保了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治矿。对三十六湾矿区有证矿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成立了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香花岭锡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中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香花岭锡业锡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品牌,矿业开发迈上有序发展之路。
坚持治山。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乔灌结合、藤草互补”的原则,全面实施三十六湾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洁化绿化美化标准》,大力推进“矿山复绿”“花园式矿山”建设,重点栽植杉木、马尾松、柏木、高山杜鹃等根系发达、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先后完成封山育林4160公顷、人工造林3270公顷。同时,积极督促企业承担复绿主体责任,完成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清表600多亩、复绿400多亩、复垦100多亩、植草28万平方米,种植树苗6万株,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坚持治水。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36处,解决了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15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设立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实施水保林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解决了16个行政村2万多亩耕地农田的灌溉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坚持治污。采取“打非治违、砌墙挡石、拦河阻沙、清淤护堤、废水深处、覆土还绿、产业升级”等措施,投入5.8亿元对该区域进行集中综合治理。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建成了湘南地区规模最大、风力最好的三十六湾风电场,对湖南省和郴州清洁能源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兴办牛、羊、临武鸭等规模养殖,走现代生态农业“质”与“量”兼顾的高效生态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0年12月底,项目主体工程完工,顺利通过了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的验收销号,为破解生态环境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美好生态带来美好生活
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还自然一片绿水青山,还地方一座金山银山,实现废弃资源利用、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人们共同的期待。
为了三湘大地的绿水青山,为了三湘大地的父老乡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奔走在山山水水之间,在炎炎烈日下实勘废弃矿山现状,在星辰陪伴下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了新作为。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法则,逐步融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体系,做到科学化、系统化修复。
三十六湾矿区治理区地势险峻,条件恶劣,材料转运需要肩挑马驼,难度极大。在治理过程中,针对点多面广、地形复杂的特点,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形成了一套市场共闯、资质共建、信息共享、技术共创、成果共用的“多学科融合”合作机制,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高空固定翼无人机航测技术以及低空旋翼无人机航测技术等,实践了空天地一体化协同勘查方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十六湾矿区通过采矿挖损山体修复、采矿破坏水体修复、采矿压占林草地生态修复及采矿损坏农田修复等工程,对矿山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消除了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修复了受损耕地,新增或修复林地2500亩、新增或修复草地2000亩,重点打造了癞子岭矿业遗迹科普区,实现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同时,通过河道治理,使水流更加平顺,河岸相对顺直,河道趋于渠化,河道综合糙率减小,水流速度有所增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丰水季节洪水冲毁并漫过现有河堤冲毁及淹没沿岸土地的情况;通过对采矿损坏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修复耕地约650亩,预计每年可增加租地收入约60万元,种植经济作物每年增加收入约1000万元。
修复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临武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罗治勇表示,通过项目实施使千疮百孔、废石满山的矿区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变成了郁郁葱葱、花草遍地的矿业遗迹科普区,曾经被废石堆压占的林草地因栽种植被又恢复了生机,因废石流、废渣流压占的土地得到修复并开始重新栽种农作物,曾因采矿破坏的水体得到了进一步修复,老百姓喝上了干净的甘泉……而绿色矿业、农林果业、畜牧水产、农产加工、风能发电等的兴起,也为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十六湾矿区生态修复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废弃矿山科学系统修复的一个缩影。我们坚信,随着一个又一个废弃矿山被修复、被再次利用,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将迈上规范有序的发展之路。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