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2021.06.07 中国矿业报   

大规模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成功完成

本报讯 记者近日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数据处理研究所经过攻坚克难,利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和国产GeoEast处理系统,完成大规模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任务,有效解决数据量大、参数不统一、连片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可靠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和深度偏移成像成果。

一是有效解决不同采集参数的数据归一化问题。面对不同采集参数的子波差异化问题,项目组经过反复对比与分析,选取具有主瓣窄、旁瓣幅度小、振幅谱光滑连续的“富低频子波”实现地震子波的归一化匹配。经过子波归一化处理后,不同采集参数的地震数据在频率、能量、子波形状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更加有利于后期的连片融合处理与成像,也有利于目标区的高分辨率成像。

二是有效解决不同年份的水速统一问题,使目标区成像更加真实。由于海水层的速度一般随季节、区域变化,不同年份采集的数据必然存在水速不一致的问题,若水速不统一将会引起道集的动校失真,从而极大影响浅层目标区的成像精度,但实际的水速数据却难以获得。项目组在没有实际水速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剩余静校正技术逐步迭代逼近真实水速数据,有效解决了道集的动校失真问题,使三维连片地震数据的成像更为准确。

三是首次采用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高性能计算机与“天河二号”协同作战,有效解决巨大数据量的计算难题。项目组依据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划分,合理部署利用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局高性能计算机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仅用20天完成全部数据的叠前时间偏移成像任务,处理效率极大幅度提升。

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大规模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任务的成功完成,为未来大数据量的高效处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陈玺 荣骏召)

多方携手推动宜昌“金钉子”保护与科普宣传

本报讯 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近日对黄花场“金钉子”保护和科普宣传工作进行了检查评审。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野外检查及室内研讨。

与会代表对近年来黄花场“金钉子”剖面保护工作以及新扩展的11个“金钉子”科普宣传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了解,黄花场“金钉子”地理位置优越,是开展地层学相关研究、观测和科普的理想场所。依托该“金钉子”剖面建设完成的“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野外教学基地”“全国地层委员会三峡工作站”“湖北省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工作站”“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工作站”“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作站”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进一步发掘“金钉子”的科学文化内涵,持续提升三峡科技文化旅游的品位,与会代表建议,宜昌市两枚“金钉子”周边的保护和开发应以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在三峡地区发现的珍稀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为基础,通过“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新理念系统工程,把三峡地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与正在建设的夷陵区博物馆、百里荒乡村振兴实验区结合起来,将“金钉子”保护区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三峡地质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博物馆,使其成为宜昌地区探索大自然奥秘、了解地球史前奥秘和长江演变历史的名片,成为弘扬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科研精神的教育基地,为宜昌乃至长江中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王保忠 阎春波)

四川完成地灾监测预警实验调研指导工作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开展联合行动,遵循“市州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灾种全覆盖、单位全覆盖”的原则,圆满完成2021年四川省3800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调研指导工作。


调研指导现场

本次调研工作派出专家33人,组成13个调研指导小组。调研组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高寒、高海拔、缺氧环境等困难,创新采用先行先试、组建机动小组、建立日报制度、调研成果及时应用等方法,完成现场调研408处(占比10.74%),资料抽阅1003处(占比26.39%)。

(张蕊)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