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勘院学习实践班第六组开展调研并建议 统筹谋划建实做强北京地下水监测网

2021.06.11 中国矿业报   

本报讯(记者 孙宇浩 特约记者 段金平)如何及时、高效地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从而制定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地下水措施,更好地保障北京城市供水安全、服务首都建设发展?北京市地勘院学习实践班第六组近日在该院开展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提高”活动中,围绕“北京市地下水监测”开展了调研,并就目前北京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据统计,北京1956-1999年人均水资源量约200立方米,2000年之后遭遇连续多年干旱,人均水资源量下降至100立方米左右,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人均水资源量提升到150立方米 ,但也仅为国际人均标准的1/10多一些。

北京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特大型城市,全市181座自来水厂中170座以地下水为水源,70%的自来水取自地下水。南水进京后,在北京的多水源供水格局中,地下水仍约占全市供水量的40%-50%左右。以2018年为例,总供水量39.3亿立方米,以二次供水为统计口径,其中地表水为3亿立方米,再生水10.8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9.3亿立方米,占比最大的仍为地下水16.2亿立方米,占41%,如果以一次供水为统计口径,地下水约占55%以上。

由于北京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引发区域湿地退化、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2014年底南水进京,极大地缓解了北京供水压力,在地下水压采和人工回补双重作用下,北京局部区域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威胁到地下水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地下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因此,在未来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地下水位实时监测和预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北京市开展系统性地下水监测的单位主要有3家,分别是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建成由1786眼监测井组成的监测站网系统;北京市水文总站,建成由1166眼监测井组成的监测站网系统;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成由1168眼监测井组成的监测站网系统。

北京市地勘院学习实践班第六组崔文君等13位学员通过深入调研,在系统总结地下水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全市地下水监测基本情况后,针对目前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地下水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精心统筹谋划,建实做强地下水监测网。统筹考虑地下水的资源属性、环境属性、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提升自动化监测设施覆盖面,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布设地下水监测站网,抓好常规监测、专题监测和应急监测。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做实做强地下水公益属性监测工作,即监测内容由资源主导走向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监测层位由单层平面监测走向多层立体监测,监测数量由全覆盖走向重点战略区加密监测,监测范围力争覆盖全市平原区和全部山区,监测方式、频率、成果均需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开展前瞻研究,科学辨识地下水发展演化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地下水资源、环境以及生态承载能力,深入开展地面沉降成因机理与致灾因素研究,确定地下水位控制下限,同时深入开展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确定地下水位控制上限,从而形成地下水水位控制一张图,确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区间,保障地下水生态系统稳定,统筹推进国土空间开发。开展地下水补给循环规律、污染运移规律的深入研究,选择代表性地区实施地下水污染修复试验示范工程,研发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

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共建共商共享的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北京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定期会商制度和地下水监测资源、环境和生态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从而实现地下水监测网共建,监测结果共商,监测信息共享的机制。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