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化模式”成功治理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2万平方千米

2021.06.21 中国矿业报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地质调查与评价”工程下设“南方石漠化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实施周期为2019~2021年。项目成果为西南岩溶区和“三州三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成功经验、技术与模式,推动了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实现新突破,强化了地质学、岩溶生态学、遥感技术、植物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显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的理念。


峰丛洼地复合型立体生态修复模式“果化模式”及技术体系示意图

一是查明南方石漠化区生态地质条件与突出问题,为服务国家重大决策和地方生态产业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圈定出南方岩溶区最新(截至2018年)石漠化面积8.95万平方千米,查明6期南方石漠化演变规律,总结提出了峰丛洼地区、峰林平原区、岩溶峡谷区等八大石漠化治理区石漠化导致的突出问题,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编制提交了《全国重大生态系统问题——石漠化研究》报告和《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向水利部编制提交了《西南岩溶区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专报。

评价了平果市、冠岩地下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平果市、冠岩地下河流域编制了石漠化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建议。针对泸水市典型石漠化地区编制生态产业规划方案3份,为平果、恭城、泸水等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与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是打造岩溶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创新集成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成功经验、技术与模式。以岩溶水资源开发为龙头,创新表层岩溶综合调蓄、水土漏失防治、岩溶土壤改良、岩溶特色经济植物筛选培育等多项关键技术,完善建立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样板60多亩,构建了峰丛洼地复合型立体生态修复模式“果化模式”。集成创新火龙果栽培管理、岩溶土壤改良、特色生态产业培育等技术,新建泸水市石漠化生态修复与扶贫产业示范样板,初步形成“干热河谷型岩溶峡谷复合立体生态修复模式”。集成岩溶景观资源修复保育、表层岩溶水综合调蓄、岩溶特色经济植物筛选等技术,建立冠岩岩溶景观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示范样板,初步形成“峰林平原-峰丛岩溶景观生态修复模式”。集成创新碳酸盐岩改良土壤、岩溶景观资源修复保育、赤苍藤特色生态产业培育等技术,建立永州岩溶生态修复与康养旅游产业示范样板,构建了基于“多彩乔木+常绿藤本药材+客土改良+动态监测”的溶丘洼地岩溶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三是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精准实施探采结合孔39口,解决了1.64万人饮用水、1.66万亩生态产业灌溉用水、2.64万头牲畜用水,为平果市、恭城县、永州市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及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了充足优质的水资源保障。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新增辐射推广火龙果、赤苍藤等1万多亩,增加经济效益2亿元,助力平果市、泸水市、恭城县、丹寨县、灵川县等地成功脱贫摘帽。“果化模式”在西南300多个县40万平方千米岩溶区推广应用,带动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面积2万平方千米,直接带动近20万人脱贫致富、1000多万人间接受益。通过开展泸水市生态地质调查,为泸水市发展富硒生态农业产业、地热与矿泉水资源开发提供了地质科技依据;通过打造泸水市石漠化生态修复与扶贫产业示范样板,2020年新增经济产值200多万元,为泸水市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与技术,开辟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支撑服务“三州三区”的新格局。 (罗为群 刘绍华)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