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队”的大本事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发展纪实

2021.06.21 中国矿业报/董盛明 邵鹏   

“小港分队”是浙江水文队上世纪80年代走向市场的第一个分队。今天,这支队伍的名字是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30多年来,它更换了许多名字,如北仑工区、小港工区、小港分队、地基基础分公司、第三工程处、三分队、宁波分院以及今天的宁波分公司,但大家总是愿意称它为“小港分队”。

勇于改革掀起“新浪潮”

1984年10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家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宁波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1985年,为零距离服务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建设,浙江水文队率先成立“小港分队”。那时,事业单位受到吃大锅饭思想的束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小港分队”为激活职工干事热情,在成立之初就率先推行承包经营,实施“联利计奖”经济责任制,将干得好不好、效益高不高,与干部职工的腰包鼓不鼓联系在了一起,干部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工作的积极性迅速提升。讲实效、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人。“小港分队”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取得了人均考核利润超万元的优异成绩,这在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的创业时期,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1986年1月,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在《关于浙江水文队小港分队人均利润超万元的初步调查报告》上批示:“浙江水文队小港分队成果显著,经验也好,要苦干,还要会巧干,要注意劳逸结合。”

“小港分队”之于浙江水文队发展的意义,可类比于安徽小岗村之于全国改革开放,是先行军、拓荒者、急先锋,对地勘单位走向市场有破局之功。浙江水文队也由此乘上改革东风,努力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成为了全国地勘行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


铁路版港珠澳大桥——甬舟铁路金塘隧道海上勘察现场

深耕工勘练就“硬功夫”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没有一身“硬功夫”是难以立足的。“小港分队”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技术过硬,敢打硬仗,在工程勘察领域、重大项目选址及地质处理等领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年来,“小港分队”在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城市建设等领域大显身手,为经济建设贡献了地勘人的智慧和力量。先后完成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舟铁路、宁波(大榭)实华二期45万吨级原油中转码头、宁波栎社机场、宁波环球航运广场、宁波甬江大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等100余项国家、浙江省及宁波市域工程的地质勘察任务,涉及各类工程勘察项目3500余个。先后获得国家奖9项、省部级奖17项、市级奖14项。

除了质量优、速度快、实力强、服务好等优秀“硬功夫”外,“小港分队”还练就了一项“绝活”——海上勘探。在宁波北仑港码头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海上勘探工作。海上的勘察施工远比陆地施工困难得多。在水深、流急、潮差大等复杂海域环境下,钻探施工船的定位和下套管难度都非常大。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船泊潮流的冲击下出现移位,就会造成套管倾斜、断裂,甚至造成钻孔报废而前功尽弃。当时,在浙江省内还没有成熟的海上钻探经验。“小港分队”勇挑重担,拆分勘探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在钻探施工船船型、锚型、套管类型等方面进行逐项改进,并改良钻探设备和机具,边摸索、边施工、边总结,终于实现了海上勘探的技术突破和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海上勘探施工体系。也将该项技术无偿传授给了前来学习的一些同行。随后,当时的宁波分院在这细分领域不断探索实践深入,2003年1月在水深达63米的舟山海域钻探施工首获成功。2018年在温州海域完成了孔深达200米的浙江省海岸带重点区域综合地质调查第四纪地质科研项目钻孔,成为了浙江海上勘探领域的一支劲旅。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

产研结合打造“创新岛”

“小港分队”十分重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在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上,始终走在浙江省勘察行业的前列。

早在1984年,“小港分队”就引进静力触探新技术,并在镇海炼化推广和大量应用。1986年在宁波栎社机场勘察中,首次采用了旁压试验新技术。1989年引进了第一台最新研制的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仪,从此告别了需要预先成孔的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仪。1998年在宁波华东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BBT项目中,首次引进了基岩斜孔施工设备及绳索取芯技术,得到了法国合作方代表的高度赞赏。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2003年,在西堠门大桥勘察过程中,一个约0.01平方公里的无人岛礁的地层稳定性直接决定着连岛工程线路的走向。宁波分公司潘永坚带领团队,首次应用钻孔CT、孔内电视等原位测试新技术,获得了直观的钻孔图像及相关数据,同时现场开挖平硐进行原位岩石抗剪切试验,为准确判断地下岩体的破碎程度和断层发育情况、评价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经过6年艰苦的野外调查与科研攻关,“小港分队”科学研判了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域狭小岛礁作为大跨度高塔柱桥基的可行性,为该项目节省投资2.5亿元。项目勘察成果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行业一等奖,《海域岛礁桥梁地基精细化综合勘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填补了我国跨海大型桥梁工程勘察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多项重大跨海桥梁工程。

2019年4月,由浙勘院宁波分院承担的甬舟铁路金塘隧道海底段定测地质钻探3标段海域钻探正式进入施工阶段。甬舟铁路被称为“铁路版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工程史上又一项挑战世界难题、突破科技壁垒的超级工程。其中,金塘隧道全长 16.2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

产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理念,让科研成果和论文真正写在了大地上。

近年来,宁波分公司先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8项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种海域钻探用砂锚的抛锚和拔锚方法”在内的共 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包括“降低海域钻探施工对海底管线的危害”项目在内的共4项QC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小分队走出“大人物”

“小港分队”的煊赫的成就缘于拥有一支优秀的队伍,而优秀队伍源自企业营造的良好的创业氛围。

宁波分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将建设一支“觉悟高、技术精、纪律严、作风好”的地质人才队伍作为目标,为职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新人成长发展创造平台。

“传帮带”是“小港分队”培养人才、接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从一把手到技术骨干都有“传帮带”的职责和义务。师傅除了在关键技术节点上手把手地给与徒弟指导,更多的是把握总方向,让徒弟来唱主角。这种方式培养了徒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困难的习惯,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师傅与徒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蒋建良21岁时就加入了刚成立的“小港分队”。1988年,25岁的他已经取得了工程师资格,并作为甬江大桥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参与招投标。大桥建设指挥部的领导看着这毛头小伙子,怎么也不相信是工程师,直到竞标成功后,还多次和他开玩笑说:“你们真牛!派个小年轻作项目负责人!”1995年,这个由毛头小伙子负责完成的项目,获得了地矿部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和浙江省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正是一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才凝聚起“小港分队”迅速发展的磅礴力量,克服了一个有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30多年来,“小港分队”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徐永水、华卫君获评全国劳模。蒋建良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浙江省勘察类唯一)、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市特优人才。潘永坚获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能化系统大国工匠。共13人获聘正高级工程师。而今,“小港分队”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在一线独当一面。原分队负责人马申达升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原分队负责人张盛丰升任浙江省地勘局局长。多人先后成为地勘单位队(院)负责人。作为一个仅有50多人的野外一线分队,涌现如此众多的优秀人才,实属难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新时代,宁波分公司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以落实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