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福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矿山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 绿了矿山 活了市场 乐了群众

2021.07.01 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 陈永香   

昔日堆成小山的尾矿库,被治理成了绿草地,野兔不时出没其间;截渗池变成碧水湖,几只黑天鹅在湖里悠游……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宁化行洛坑钨矿有限公司,犹如置身美丽的公园,满眼绿树成行,鲜花点缀其间,大片绿草迎风招展。

这是福建建绿矿山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十三五”期间,福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矿山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监管更严格、机制更完善、生态更和谐。

严字当头 强化监管

“如今环境好多了,空气都带甜味。”老丁深吸了一口气说,“钱虽比以前赚得少些,但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现在的生活,我更喜欢。”

50多岁的老丁叫丁首棋,是大田县前坪乡回族村的村民小组组长,当过矿老板,见证了当地青山变“秃山”,“秃山”又吐绿的全过程。

大田县采矿业历史已有600多年。多年前,随着钢铁需求量快速增加,矿石价格水涨船高,各路人马蜂拥而至。“本地的、外来的老板……大家都在挖,最多时有100多家矿山企业。”老丁说。

大田县多数是露天矿山,机械采矿能把整个山头都挖掉。村民们成天“灰头土脸”,晴天在村里骑摩托车也不得不穿雨衣。

近年来,大田县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退出制度,从严从紧设立矿业权,逐步减少露天开采的矿山,全县采矿权、探矿权总数大幅下降。同时,坚持分类治理,将废弃矿山打造成家园、公园、田园、工业园、物流园等。“秃山”变青山,村民露笑颜。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采矿权从2015年的1770个减少到1084个,探矿权从2015年的747个减少到目前的643个,为历史最低值,从源头上减少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扰动,矿产开发结构由“多、小、散、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福建在全国率先采用GNSS检查,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无人机航摄、移动执法等高新技术,实施 “探、储、采、治、查”一体化监管模式,有力地督促矿山业主履行“边开采,边治理”责任。

对没按要求进行“边开采、边治理”的矿山,一律列入“黑名单”。 列入“黑名单”的矿业权人,其名下所有采矿权、探矿权不得新立、延续、变更、转让。

通过强化刚性约束,对企业的“要我治”治到位、管到家。历年卫片资料对比显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因采矿活动导致生态植被破坏的图斑数量和面积已显著降低。

公开出让 激发活力

去年4月15日,随着拍卖师的一声槌响,龙海市竹坑尾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机制砂用)采矿权拍卖顺利成交。本次采矿权拍卖起始价为9550万元,在历经近两个小时激烈举牌追逐后,最终由福能集团以10.6亿元竞得。4个月之后,企业就能申领到采矿许可证。“真没想到,获得采矿证竟这么透明、快捷。”该企业负责人感叹。

这一切的实现,主要源于福建省的“放管服”改革。

为解决矿业权出让领域的垄断开发、圈而不探、占而不采和权力寻租等问题,2017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方案,确定福建省作为全国6个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省(区)之一。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迈开改革步伐。2018年3月发布《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把“竞争出让是原则,协议出让是例外”宗旨,落细落实在矿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去年,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全面升级福建省阳光矿政系统,做到“阳光出让、阳光审批、阳光监管、阳光执法”。

开展试点以来,福建省矿业权出让全面进入各级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由市场判断勘查开采风险,由市场决定出让收益金额,充分体现了矿业权出让的公平性、规范性、制约性,实现了“政府掌控资源、市场配置资源、平台交易资源”改革要求。

“十三五”期间,在大力推行阳光出让的同时,福建还创新机制,减审批、优服务,激发活力——

在全国率先实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制度改革。强化储量评审技术审查,大幅精简技术评审资料,简化储量报告行政备案流程,明确储量分级备案,实行即到即备案。

持续深化“三合一”改革。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合一”改革,即三个方案一次性编制、一次性收件、一次性审查。

推行矿业权审批“一站式办结”。福建省所有采矿权审批报件办理窗口前移到县级,由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向采矿权申请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行净矿出让、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专班服务……福建省多措并举激活市场活力。近年来,很多探矿权的挂牌公告发布后,引起企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竞拍,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有效体现。

双轮驱动 变废为宝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历史形成的废弃矿山有2000多个,影响植被面积约20万亩。这些废弃矿山大多处于业主灭失的状态,只能由地方政府负责治理。很多地方政府会显得力不从心。

以问题为导向,福建省大胆创新,实施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包,采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推动各地多模式开展废弃矿山开发式治理,实现“一石多鸟”的效应。2017年至目前,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下发5批工程包,投资超8 亿元,综合治理废弃矿山面积1.5多万亩。

工程包着重于探索矿山生态治理工作的两个转变:一是从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政府引导、财政扶持、政策保障、社会参与的新的工作模式;二是从单一的责任人约束性治理责任,转变为“谁治理谁受益”的新模式。这一新政激活治理“内生动力”,涌现出许多生动的地方实践。

龙岩市紫金山曾是当地有名的煤矿开采区,开采面积2800多亩。21世纪初,这片矿区停止开采,但由于部分山体被掏空,废弃矿渣随处堆放,水土流失严重。

据龙岩市自然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当地用活工程包政策,引进企业先期投入资金进行废弃矿山治理,完成生态修复,治理后新增的建设用地按规划用途由政府制订出让方案进行公开拍卖,出让净收益部分由政府统筹用于支付矿山修复。这样既减轻由政府投入进行生态治理的投资,又将原来的废弃矿山变成建设用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中,“龙岩紫金山模式”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福建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谱写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融的史诗。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