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2021.07.05 中国矿业报   

渤海物源研究获得创新性认识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近日在渤海物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地学期刊《Marine Geology》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该所研究人员利用碎屑矿物分析方法,揭示了渤海现代沉积物的多物源特征。其中,近岸水下三角洲的物源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燕山山地和科尔沁沙地;辽东海岸砂质沉积主要来自于近源中生代花岗质岩体的风化侵蚀作用;渤海中东部的沉积物物源可简单归结为辽河物质和黄河物质的两端元混合。他们还以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作为端元,定量分析了渤海中东部不同沉积分区的物源混合比例。

在渤海湾口,黄河物质的贡献几乎为100%,至秦皇岛海域,降低至19%。渤东涨潮流三角洲(渤东沙脊和渤中沙席)可以认为是古辽河物质的大型储库,在第四纪低海平面时期持续积累,并经历了多期海侵改造。作为辽河沉积物的二次物源,在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这些古代的沉积物被重新激活并加入现代沉积过程。研究成果还提出了一个潮控沉积模式,来解释渤海沉积物的积累过程和再循环。

研究人员认为,渤海海峡南部盛行的落潮流是驱动黄河物质向黄海搬运的主要动力,而海峡北部盛行的涨潮流则是驱动黄河物质再循环的主要动力。黄河物质再循环的过程可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通过内部再循环,形成了渤中沙席及其终端叶瓣,即渤海东部泥质带;通过外部再循环,建造了渤东沙脊及其终端叶瓣,即沙脊北部的石英富集区。

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全面的渤海物源研究报告,不仅提高了科研人员对于黄河分散体系的认识,对于理解第四纪时期古渤海的沉积过程,以及古黄河水系和古辽河水系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秦亚超 王忠蕾)

水工环地质讲坛第一讲开讲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21年度水工环地质讲坛第一讲近日开讲。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杨永辉研究员作了题为“变化环境下海河流域蒸散发与水资源演变”的学术讲座。

杨永辉首先详细讲述了全球和我国的灌溉农业与粮食安全状况,分析了水循环、水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解决华北水资源问题必须考虑我国粮食短缺的大背景,水利工程是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他重点讲解了海河流域蒸散发变化情况、水资源演变的关键驱动机制,以及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平衡过程,并提出了对未来工作的4个建议方向:一是海河流域蒸散发的演变趋势,二是海河流域水资源效应的不确定性,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水资源对策,四是海河流域生态耗水需求。

中国地调局水环所近1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讲座,并与杨永辉进行了交流互动。 (税玄)

“探秘乌兰哈达火山”科普活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近日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开展“探秘乌兰哈达火山”科普活动。

兰哈达火山群是内蒙古高原唯一全新世有过火山喷发的地区,且火山保存完好,基本未受到剥蚀,是一处天然的火山“博物馆”。此次活动分为“你好,火山!”知识讲座、野外探宝、火山喷发小实验、野外露营等4个环节,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资源忧患意识,共有来自11个家庭的12名小朋友参加,年龄最小7岁,最大10岁。

科普工作者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地球圈层与演化,讲解了乌兰哈达火山的形成过程等,使大家对火山喷发方式、火山岩类型、火山地质灾害、火山作用与资源等有了全面了解。科普工作者带领小朋友们徒步攀登了5号、6号、7号火山,指导大家现场实地观察火山岩、火山构造,分析火山形成过程。小朋友们拍摄了典型火山构造的照片,采集了不同类型的火山岩石标本,并在科普工作者的协助下对标本进行了分类。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为小朋友们提供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又提升了他们沟通、协作、探索的能力。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进一步了解地质科研工作,能有更多的地质科普活动走进校园。

(彭勃)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