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地下水-湖水相互作用研究成果显著

2021.07.25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下设子项目“两湖湿地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与监测”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子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担,工作周期为2019~2021年。项目成果丰富了湖泊-地下水相互作用理论,识别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的潜在影响;从地下水对洞庭湖水量和水质贡献的角度,为洞庭湖水循环和水均衡提供了新认识,可为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有效服务洞庭湖生态保护。

一利用222Rn质量平衡模型,评估了地下水排泄及其携带污染物输入对洞庭湖水均衡和污染物均衡的贡献。结果显示,地下水是洞庭湖营养盐和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其中源自地下水的砷、铁、锰占比50%以上,源自地下水的NH3-N和Si占比显著高于地下水排泄自身。

二是基于湖泊水量均衡原理,查明了1996~2017年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亿立方米~1.51亿立方米/天,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毫米~207.26毫米/天,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总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总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至全面运行期间,整体上,地下水向洞庭湖的排泄强度降低;在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新的调度方式使枯水期长江水位大幅抬升,同时“三口”(淞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在枯水期断流天数减少且水量有所增加,使得洞庭湖平原西部地下水水位抬升,进而使地下水向洞庭湖的排泄强度升高。 (杜尧)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