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撑 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2021.08.03 中国矿业报   

——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全力服务濮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在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的技术支持下,一直困扰我们的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淤积泥沙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7月12日,濮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以下简称“环境一院”)是一支老牌的水工环地质队伍。近年来,该院坚持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理念,积极与濮阳市对接,围绕水资源利用、土壤生态修复、矿山环境治理等工作,与濮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濮阳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研究,科学规划,合理施策,为濮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保障群众用水安全

“多年来,我们和濮阳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围绕濮阳市生态环境需求,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演绎着地质人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环境一院院长杨德金介绍。

20世纪80年代,濮阳建市之初,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自然资源需要调查摸底,经济发展需要矿产资源,环境一院这时就开始扎根濮阳,开展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地质环境调查等工作,摸清了濮阳市水文地质条件,提交了《濮阳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等多项成果,为濮阳市居民安全优质用水提供了保障。

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濮阳市区域水位下降,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困难。该院技术人员立即在濮阳开展水文地质勘查,提交了李子园等4个地下水水源地的详查报告,通过应急打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题。

2015年,环境一院在濮阳东南部发现一处特大型盐矿,提交岩盐矿远景资源量825亿吨,岩盐矿资源分布面积约600平方千米,主要赋存于地下2000米深的地层内,累计厚度数百米。氯化钠含量一般为70%~95%,属富矿。如果开发利用,将大幅降低濮阳盐化工产业的制造成本,大力缓解当地原材料紧张的局面,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020年,该院承担了濮阳市采油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项目,项目调查区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属大型油气田——中原油田的主要开采区。项目的实施对于摸清濮阳市采油区地下水环境状况、研判地下水污染趋势、科学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保障当地用水及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合力破解资源环境问题

濮阳是一个因石油而兴的城市,石油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为有效保护中原油田采油区生态环境,2004年开始,环境一院与濮阳市政府、中原油田共同谋划建立了石油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开展了石油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工作,并独创性地完成了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综合修复技术,先后在中原油田开展了三期田地现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修复区石油烃降解达85%,含盐量降低85%,恢复耕地1000多亩。

经过治理后的耕地,小麦亩产在1000斤以上,玉米亩产1200斤以上,经检验完全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标准》。目前,该技术已入选《河南省节能低碳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

环境一院围绕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濮阳市政府合力破解影响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提交了河南黄河下游及滩区生态保护修复等地质工作服务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方案,谋划了多个资源环境项目,在濮阳市先后承担160多个资源调查、水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积极服务濮阳市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家战略工程,总投资42.4亿元,年设计引水量7.4亿立方米,惠及濮阳市、邯郸市等6市22县(市、区)的465万亩土地。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较大,为保证“一渠清水,永续雄安”,工程在濮阳县渠村引黄闸口下游设置了一个占地2600亩的沉沙池,对黄河水进行沉沙处理。沉沙池每年淤积泥沙200余万立方米,每两年半需更换新池,清理淤积泥沙,这样不仅压占大量耕地,还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新建一处沉沙池需要投入20多亿元人民币,耗资巨大。

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态和技术难题,环境一院对引黄入冀补淀沉沙池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了“地水泥光风”生态复合利用模式,就是利用沉沙池广阔的水域,建设水上光伏工程,利用池区周边区域建设风电工程,利用风电、光电带动泥浆泵抽取沉沙池淤沙,利用抽取出来的泥沙制造清洁环保的新型建材产品。2020年5月,该院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目前,该项目已获濮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沉沙池周边的生态环境现状,而且通过实现沉沙池泥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给濮阳市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益。

随着濮阳市一个个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落地和实施,颛顼遗都、帝舜故里,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濮阳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这些光荣称号,饱含着环境一院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各个项目工地上,环境一院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士气更加高昂。(特约记者 周强 通讯员 王小伟 叶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