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中国矿业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工作,地质工作在碳减排、碳增汇、碳封存等方面大有可为,在倒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
一、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地质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5月21日,浙江省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7月20日,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精准聚焦地质工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方向和领域,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地质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去年以来,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和路线图,展现出了大国的担当。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治理的热点和各方博弈的焦点,我们要争取主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总体看,发展任务很重,时间窗口偏紧。
从碳达峰进程看,发达国家是自然达峰,我们是主动达峰。目前全世界有49个国家实现碳达峰,基本都是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完成、人口减少而自然形成,我国则是主动承诺、主动减排、主动达峰。从发展阶段看,发达国家是先发展再达峰,我们是在发展中达峰。发达国家达峰时都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们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人均GDP、居民收入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同步实现经济更大发展和碳排放达峰的任务。从达峰要求看,我们时间更紧、幅度更大。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碳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的29%。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大约70年左右,美国、日本预计40年左右,我国距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拿出气候雄心,主动担当作为,迎难而上,知难奋进,开创一条超常规的达峰路径。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工作,在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自觉把地质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摆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空间格局的深刻变革的全局中去定位,摆在倒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转型中去作为,作出我们地质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贡献。
第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地质工作倒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扰动不可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本身带来重大影响,需要我们用更广视野、更长周期、更系统的观念来考虑“双碳”大背景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地质工作发力的方向和领域,地质工作在碳减排、碳增汇、碳封存等方面大有可为。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倒逼我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出示范。
第三,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履行地质工作职责的具体体现。在今年3月15日中央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的汇报,要求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自然资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减排、增汇以及国土空间结构、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优化调整与“碳中和”全过程息息相关。地质工作是自然资源系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二氧化碳封存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全面认领“双碳”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主动作为、积极有为,自觉做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决策、省委有部署、地质工作者见行动”。
第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地质工作深化改革、拓展市场的重要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延续过去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转到绿色低碳的发展轨道上来,这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事关全局、引领未来的整体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动选择和重大举措,做不好是严峻挑战,做好了就是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低碳产业大发展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绿色低碳工业革命,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数字产业等低碳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创造和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浙江省已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超过5年,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后,能否抢抓低碳产业发展的历史风口?二是低碳技术大突破的机遇。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储能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将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重点领域,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现代化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产品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浙江省在清洁能源等重点低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完全有条件超前布局。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后,能否抢得先机,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数字化改革与绿色低碳变革融合裂变的机遇。利用数字化“轻资产”破解能源领域“重资产”的传输时空损耗难题,可显著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益。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系统优化升级,可以有效挖掘节能减碳潜力;通过节能环保和信息消费的跨界融合,可以衍生出低碳生活新模式新服务新业态。地勘单位事企分离改革后,能否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增添新动力新引擎,探索提供一些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地质方案?
二、强化使命担当,找准方向,精准聚焦地质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领域
根据科学理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减少碳排放,另一种途径是利用自然或人为力量直接去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两种路径都与地球科学研究密切相关,也都是地质工作有必要和有能力主导或参与的主要领域。
第一,在碳减排领域,充分发挥地热能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助力实现碳减排。在当前生态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双重压力下,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最近20年,地下200~3000m深度的常规地热能已进行了深度调查和开发利用,深度小于200m的浅层地热能利用在世界各国发展也较快,而深度在3000~10000m的干热岩则还处于地质调查的初级阶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可利用时间最长的资源,地热能在一年中约有72%的时间可以被利用,是我国能源转型、减碳发展进程中必须大力开发利用的重要能源。
第二,在碳增汇领域,充分发挥各地质体在固碳过程中的作用,助力实现碳增汇。地质体具有多样性,发挥着多元化的碳捕集功能,碳汇实体包括岩石、土壤、海洋、森林、生物体等,直接接触空气捕获,是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最经济的途径。岩石圈碳库是地球圈层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最大组成部分,通过岩溶作用、矿物碳化、土壤固碳等均可产生较短时间尺度的碳汇效应。我国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碳汇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耕地是我国最为普遍,也是受人为管理措施影响最为强烈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碳库最为活跃,未来也必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第三,在碳封存领域,充分发挥适宜地质空间在二氧化碳封存中的作用,助力实现碳封存。碳封存是指将碳捕获后安全存储,碳封存方式主要包括地质封存、海洋封存等。作为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碳封存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任务。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预测碳中和时我国应通过碳封存技术每年消除二氧化碳10亿~20亿吨。因此,加强深部特殊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重视基础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科学评价深部咸水层等地质储存介质的碳封存潜力,作用重大、影响深远。
三、广泛凝聚合力,发挥优势,全面谋划“双碳”地质工作总体布局
《浙江省碳达峰总体方案》给“双碳”地质工作主要下达了两项任务:一是鼓励地热能技术创新,二是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细化研究,找准方向。在地热能方面,要继续加大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力度,查明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和开发利用条件等,提出可持续利用的方案建议。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研究出台加快地热资源高质量勘查开发利用的政策性文件,鼓励社会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发地热资源。在地质碳汇方面,加强岩溶碳汇、玄武岩碳汇、土壤碳汇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开展重点地区调查评价,查清适宜地质体和土壤分布特征,评价典型地区固碳潜力,研究碳汇增汇途径和新技术,揭示碳循环的基本规律,寻找最优碳汇路径。在地质碳封存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区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调查评价与封存场地调查,建立碳封存地下储集库地质模型,研究创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方法体系,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强化地下碳封存空间及周边地质环境实时动态监测。
第二,广泛调研,抓紧实施。在现有工作和资料基础上,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立足浙江实际,围绕地质工作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广泛开展调研,拓宽思路,形成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成果,拟订一个地质工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方案。同时,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地质勘查“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统筹安排落实落地一批具体实施项目。
第三,整合力量,协同联动。组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各方技术力量,细化任务,强化责任,加强考核监督。全面做好人才、技术、装备等储备与保障;加强力量整合,培养培训一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强对低碳、零碳、脱碳、蓝碳技术和耕地林地固碳能力以及地下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等研究,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信息共享、工作互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 邱建平)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