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华南洋研究推向新高度

2021.08.30 中国矿业报   

  —— 《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编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邹元坑

  2021年4月28日,北京,春暖花开。这天,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会上,一位88岁的耄耋老人——江西省地质局原总工程师、江西地质系列志书总编杨明桂,以《众志成志,向党献礼》为题,介绍了江西地质工作者完成的全国省级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三志”研编出版的试点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仅仅2个月后,《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普及本、《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相继出版问世。其中,《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揭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将颠覆中国南部地质构造成矿格局,刷新地学界对华南洋研究的新高度。

  近日,记者采访了江西地质“五志”总编杨明桂,深入探究这一重大科学研究进展背后的故事。

  从“三志”到“五志”的领跑

  江西地质志书的编纂,一直跑在全国的前列。据杨明桂介绍,新一代全国区域地质志的编纂工作起于2008年,新中国首套《中国矿产地质志》的编纂工作于2014年启动,截至2019年10月,全国32个省级区域地质志编纂基本完成。

  在中国地调局的指导和李廷栋、陈毓川等院士的支持下,江西于2005年率先制订了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的研编方案,在全国首次把地质“三志”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编,先后于2015年、2017年完成了《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和《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研编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地质“三志”。2018年6月29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举办了“三志”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

  为支撑全国成矿规律研究,根据陈毓川院士、王登红研究员提议,受中国地调局和中国地调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委托,江西局于2015年对江西构造控矿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杨明桂兼任项目首席专家与主笔,在江西地质“三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进行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究。项目研究报告通过了陈毓川、常印佛、任纪舜等院士的审查,并得到了详细的修改补充意见。历时6年,《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与《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普及本终于同时完成出版。至此,江西地质“五志”圆满收官,向党的百年诞辰献上了一份独特厚礼。

  破解华南洋之谜的艰难探索

  如果说,这套专业志书是江西地质行业有史以来最新、最系统的整装科学文献,是江西地质界的“百科全书”,《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就是对华南洋研究实现颠覆性认识、对整个华南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研专著。

  1958年发现的赣东北超基性岩带,被认定为古蛇绿岩带,而蛇绿岩正是古代大洋存在的标志性产物。第二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白文吉等科研人员在皖南歙县伏川发现了出露较完整的蛇绿岩剖面,与赣东北贯通构成歙县-德兴蛇绿岩带。时任江西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的杨明桂面对自家门口的重大地质问题,深感责无旁贷,多次到赣东北和伏川进行实地考察,从此走上对华南洋的漫漫求证之路。

  1988年,杨明桂参加了《中国区域地质概论》编制工作,担任副主编,负责华南大区的编著。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歙县-德兴蛇绿岩带是华南大陆迄今发现的唯一蛇绿岩带,萌生了这是华南元古大洋一部分的构想,初步确认了华南洋的存在和方位。

  后来,在一系列大型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该构想得到不断深化。1991年~1995年,多省联合开展了地矿部“八五”攻关课题“罗霄-武夷隆起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研究”,由杨明桂任组长,进一步将古华南洋的位置锁定在凭祥-景德镇-苏州断裂带与北海-萍乡-绍兴断裂带之间,定名为“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推断8.2亿年前后发生晋宁运动使华南洋潜没于这一地带。裴荣富院士对这一认识进行了充分肯定,认为符合古大洋背景成大矿规律。1995年,南京大学舒良树教授等在赣东北发现残留的新元古代低温高压蓝片岩带,为华南洋这一元古大洋消亡板块碰撞提供了新证。

  是终点更是新起点

  也许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对华南洋的研究让地质界如此关注?杨明桂解释说,华南洋的发现可以重现中新元古代大洋的地质历史,构建以华南洋为中心的古板块构造格局,理清华南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地质构造基因。

  《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专题研究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一是将潜没的华南洋定位于浏阳-宜丰、德兴-弋阳、歙县伏川区域深部,并在《地质学报》发文,取得了地质界的广泛认同;二是证实新余神山超基性侵入岩带非蛇绿岩,确认萍乡-绍兴断裂带为南华裂谷海盆北缘控制盆地断裂带;三是凭祥-歙县-苏州断裂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夏东南亚板块的分界与结合带;四是钦州湾-杭州湾一带(钦杭构造成矿带)为元古华南洋的潜没地带;五是厘定华南洋东部扬子、华夏陆缘的弧盆结构地质时代介于12亿~8.2亿年。

  杨明桂在总结江西“五志”研编意义时说,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华南洋是元古大洋,导致地学界对我国南部及邻区地质构造矿源环境格局认识产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地调局将华南洋潜没地带东部的钦杭成矿带列入全国重点成矿带,沿带各省(区)都有重要矿床发现。同时,新划分的以江西为中心的华夏成矿省,是钨矿资源居世界之首的成钨省、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三稀”成矿省。举世关注的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具有以赣中南、湘东南为“爆心”,逐渐向外扩展的独特的演化模式,建立了以板块间强扭动为主导的独特的动力学模式。

  《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对华南洋的研究就此终结。杨明桂表示,华南洋潜没地带东部钦杭带研究日渐成熟,但西部金沙江-红河带古特提斯洋前地质研究程度偏低,今后要将东西部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深入研究,取得更丰硕的科学成果。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