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透视 | 一言九鼎 中国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

2021.09.06 中国矿业报   

  ——矿业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逻辑及其路径思考之三

  ◎  本报记者 赵腊平

  碳排放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它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一个事关人类能不能可持续长远发展的问题。

  碳排放,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碳排放是目前被认为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碳达峰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或文明发展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到了工业化中期的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会达到峰值;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完成工业化之后,二氧化碳的排放便不再增长,逐步回落。

  碳中和则是指一个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绿色发展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可见,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地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和的早日实现。

  历史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增长,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逐渐增加。事实上,西方主要大国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该逐步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上升的趋势。应该说,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

  由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减少碳排放,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利和消除贫困的需要,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转让相应的技术。

  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更是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对缔约方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列出了时间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减少碳排放高度重视。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有效务实的合作,履行相应的承诺与义务,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言必信

  为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相应义务与承诺,中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于2007年6月3日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相关政策和措施等。这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一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被认为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开端。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开始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

  事实上,我国积极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了向国际社会履行相应的承诺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矿产开发过程本身并不排放太多的温室气体,54%的碳排放是在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发电或供热过程中产生的。而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资源拥有量偏少,推动煤炭清洁利用,使用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浅层低温能、地热能、光伏风电等非石化能源,可降低对海外能源的依赖性,确保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二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不仅能加强国内环境保护,还能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三是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参与全球大国与主要经济体均参与的“双碳”目标,可以遏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推动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为了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我国把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定,要在五年内使单位GDP能耗下降20%,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碳排放强度要不断降低。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我国采取的节能降耗减排措施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议题开始进入我国的顶层设计。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党中央及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就是要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刚性约束,坚持低消耗、低排放,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确定了这一时期的低碳发展目标。众所周知,矿业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比较严重的行业,能源生产与使用又是矿业领域能耗较大、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环节。

  因此,方案中对能源行业的减排确定了具体目标,提出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

  行必果

  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我国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矿业领域为例,有关部门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矿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要优化矿产结构、降低矿产消耗强度,也要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从资源开发环节看,就是要在采选环节提高“三率”(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水平。原国土资源部自2012年开始陆续制定并颁布了46种重要矿产的“三率”标准。2016年,《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意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工作方案》等文件印发,对矿产资源节约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内涵、管理思路,以及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等问题做了详尽部署。此外,系列批次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也在倡导使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原煤平均入选率达71.2%,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地下开采铁矿平均开采回采率为86.4%,提高了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碳中和”行动。

  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勘查,减少矿业开发与地质工程施工的环境破坏。“十三五”期间,自然资源部发布有色、冶金、化工等9项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公告首批18个绿色勘查示范项目,遴选1251家矿山企业进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确立了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升矿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通过对矿山损毁土地和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恢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可实现区域碳源向碳汇的根本性转变。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差异性极大。一定意义上,林地、湿地和水面以及未利用地呈碳负排放状态。总的来看,积极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可以提高约20%左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这对于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较好的助力。“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展了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约2.5万公顷,这些对于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碳排放强度。

  优化矿产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据相关研究数据,在矿业行业,碳排放的产业分布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为主。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在40%~55%之间波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2001年、2002年达到峰值后占比在逐步减小。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碳排放比重逐步提高,但幅度较小。

  根据这种情况,有关方面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幅削减散煤利用,提高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控制煤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研究与规模化产业示范。

  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千方百计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向全社会提供绿色低碳能源、产品和服务,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2021年8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节能降碳数据显示,具体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源“双控”扎实推进。“十三五”时期, 中央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逾20%, 电力、石油、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能效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二是减污降碳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 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速下降, 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比“十二五”末下降18%。三是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末, 中央企业先进高效煤电机组容量占比超过50%,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2%。

  其他的涉矿科研院所、矿业企业也积极履行责任,主动行动,切实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促进矿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涌现出不少的先进典型与成功案例——

  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碳减排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该院以山西省沁水盆地为主要工区,创新发展了深部煤层二氧化碳地质存储与煤层气强化开发有效性关键理论,并对沁水盆地3#煤层作出二氧化碳有效存储容量达13.68亿吨、可增产煤层气超1000亿立方米的评估。同时,他们将煤与矸石山自燃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成果,在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地的200多个煤矿、30多个煤田火区以及60多个煤矸石堆放区推广应用,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65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银行拆借市场发行规模“2021年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筹得用于建设光伏发电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的资金。通过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预计年均发电量13642万千瓦时,每年可替代化石能源量41.68万吨标准煤,协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37万吨,协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55.11吨,协同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266.02吨,协同减少烟尘排放量51.84吨。

  洛阳钼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宜林则林、宜景则景、能牧则牧、能垦则垦”的原则,投资1.13亿元对矿区达到使用年限的排渣场恢复植被和土地复垦,绿化面积累计达到240余万平方米。

  晋能控股集团作为山西现代能源旗舰劲旅,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集团同忻矿采取“分层绿化、梯次种植”的办法,建成了忻州窑矿、永定庄煤业公司等以矸石山为中心的矿山景观园区。2020年新增绿地面积36.65万平方米,综合绿化覆盖率达到33.62%。矿区生态环境面貌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企业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该矿还完成了所有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自执行超低排放标准以来,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小时均值达标排放率,全部达到100%,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了20%。

  甘肃金徽矿业坚持与资源开发活动同步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绿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减少碳排放,以4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花园式绿色矿山。他们的做法是,在开发方式上,采用盲竖井+平硐的开拓方式,减少地表的开挖;选矿配置雾化抑尘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矿石破碎筛分作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工业用水全部循环利用,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尾砂、废石用于井下采空区充填,控制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按5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尾矿库,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边坡全部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矿区绿化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内栽种各种树种及花卉,建成一系列休闲观光景点,矿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环境优美,实现了矿区零排放甚至负排放。

  成绩单

  现在回过头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国有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以2005年作为起点,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我国每一个5年规划中提出的减碳主要指标均顺利达成,且绝大多数超额完成。201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别下降18.2%、48.1%,2020年的降幅达到48.4%,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5年以后,我国采掘业能源消费强度达到顶峰后稳步下降,矿业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趋势明显,尤其是黑色金属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年均下降在6%以上。近年来,石油类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能源种类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断缩小,天然气和热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较小且稳定。煤炭类能源占比已低于40%。

  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十三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据官方数据显示,近10年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从70%下降到57%,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则不断提高。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5.3%,比2005年提升7.9个百分点,也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4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32.7%。在清洁能源减碳的同时,2018年,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509万公顷、51.04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使我国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达到92亿吨。其中,生态修复后的废弃矿山也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落后产能不断淘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低碳化。

  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能源结构的调整居首要位置。有关专家表示,过去10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已经与传统煤炭行业相当。可以说,传统行业所受的影响,有望被新产业增长消纳,未来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还将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通过不断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放缓的重要力量。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