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中国矿业报
——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河北省保定市杨家台村建设巡礼
◎ 马晓敏
杨家台村,一座太行深处的小山村,因地质文化村建设而从寂寂无闻到声名远扬。这里群峰耸峙、气势磅礴,界河逶迤、浅唱流淌,红叶漫山、层林尽染。多彩的地质遗迹资源,匠心的地质文化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绘就了杨家台村美不胜收的山水人文画卷。
7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其中,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杨家台地质文化村获评三星级地质文化村,该村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地调局水环所”)支撑建设的“地质+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审计署、保定市纪委、顺平县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顺平县人民政府批复282.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质文化村建设。地质专家根据“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两山”理念的要求,以“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为宗旨,从“山水林田湖草人”七个方面整合杨家台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将地学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也成为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示范。
因台而立 忠义精神永流传
杨家台村,共78户262人,全村姓氏为赵。村庄前依界河,背靠崇岭,四面环山,座落于高台之上。自古以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杨家台村先民择水而居,依山而栖。然而,界河夏季时常泛滥,毁田伤民,村民不堪其扰。相传宋朝名将杨六郎(杨延昭)抗击辽军路过此地,见此处依山傍水、地势开阔,便在此屯兵、训练部队。但杨六郎见村民常受洪水灾害,于是帮助村民将村庄迁至高台,重建家园。杨六郎爱戴百姓,村民为纪念杨家将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将村庄改名“杨家台村”,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忠义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村民的脊骨里,流淌在村民的血液中。
杨家台村古村落风貌保存较为完好,村内保存有清中期至今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如赵老晋乡绅故居,展示了太行古民居的变迁史。由于杨家台位于太行山东麓,巍峨陡峭的太行山地区提供了充裕的战略纵深空间,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基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前沿阵地与可靠后方。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边区银行和兵工厂,这些红色遗迹记录了杨家台人民支援抗战、为国奋斗的忠义精神。此外,这里也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战斗过的地方,村内仍保留着白求恩与柯棣华旧居,供后人瞻仰缅怀。杨家台村布满了红色文化的历史痕迹,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近年来,该村坚持“用足用活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理念,利用专项资金建设了红色文化长廊、修缮了晋察冀后方医院旧址,在杨家台文化陈列馆内设置了红色文化展区等,全方位展示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如今,鲜有人知的杨家台红色遗迹在中国地调局水环所的开发与保护下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杨家台乡村旅游注入全新的“红色动能”。
雾迷奇石 山水画卷魅力现
10亿年前,杨家台村是一片汪洋,地壳活动频繁,海侵与海退不断变换,形成了数千米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历经1.7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和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太行山不断隆升,奠定了如今以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地貌和河流峡谷台地地貌为特色的地形地貌基础。
构造运动开启山水画卷。数亿万年的构造运动奠定了杨家台地区山水形态的地质地貌基础,风化作用塑造了该区特有的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貌景观,峡谷绝壁,孤峰石柱,岩溶洞穴,象形山石,无一不是北方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峰丛地貌,山峰高耸,峭壁陡立,蔚为壮观;层状地貌,形似宝塔,层次分明,似可拾级而上,如欲“步步高升”;蘑菇石,傲然独立,如鲜蘑矗立于山岭之间,是岩石差异风化的产物。燧石条带白云岩差异风化形成的太行奇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玉皇坨雄伟壮丽,岿然于杨家台东北部,海拔约1006米,是顺平与满城的界山。这些地质遗迹资源共同绘就了杨家台地区气势恢宏的地质画卷。
界河孕育万物生灵,它发源于易县东白银洼山间,流经龙潭湖,经20公里向杨家台村奔腾而来,穿村而过,是杨家台村重要的生活与农业水源。据介绍,界河在历史时期是燕国和赵国的分界河,将杨家台分为东台和西台,形成“西燕东赵”的分布格局,历经数千年奔流不息,滋养着当地的一草一木。界河形成的阶地为人类提供了居住场所,邻近河流,无水源之忧;地势高阔,无洪水之虞;土地肥沃,无饮食之虑。
站在杨家台村孝心广场,远眺对面,一条“人工天河”——龙潭灌渠穿山而过。该灌渠修建于1974年~1983年,全长39.35公里,近90%的渠段在基岩处开挖,包括总长7.4公里的隧洞53座。据了解,这里的隧洞长度是“红旗渠”干渠的两倍,在当时工程难度极大,为利用灌渠引龙潭湖水(实为界河水)灌溉耕地、逆天改命,杨家台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改造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此外,杨家台村依托界河建立了界河休闲长廊,下游500米开发了享水溪景区,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龙潭碧波造就湖光山色。龙潭湖距杨家台村5000米,是一座库容1178万立方米的人工水库,面积约0.5平方公里。龙潭湖景色秀丽,加上那些似真似假的传说,成为令人遐思神往的风水宝地。
相传很久以前,一天夜里,附近村民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一条黑龙从天而降落入湖中。第二天,一座石雕黑龙和一只石香炉沿河漂流至此,停在高山脚下,落在湖泊中间。于是,人们在湖边修建龙王庙,供奉黑龙,湖泊得名龙潭湖。更为有趣的是,现今从高空俯瞰该湖呈龙形,群山环抱之中,一条青龙横卧其中,别有一番意境。
龙潭湖湖面蜿蜒曲折,四周群山环绕、山势险峻;湖水清澈甘冽,青山倒映、相应成景。湖泊流域山体地貌景观与杨家台区域相同,主要为碳酸盐岩地貌,受构造运动与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形成宝塔峰、情人峰、怒目金刚、凌空天桥等70余处自然景观,组成凤凰岛、仙界峡、梯子沟、紫竹山四处景观带。
资源丰厚 农户增收笑开颜
杨家台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资源表现出“一红、二绿、三黄、四美”的特征。一红即秋季赏红叶,村庄周边区域遍布黄栌、红枫等树木,每至秋季红叶漫山、美不胜收,观赏红叶以白银坨景区为佳,白银坨红叶节至2019年已举办10届。二绿即两个国家森林乡村,杨家台村及其周围区域树木苍翠,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高,邻近的官银堂村和娘娘宫村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为顺平县仅有的两个村庄。三黄即柿子遍野,“柿柿”如意,杨家台区内盛产磨盘柿,个大、汁浓、味美,有“色胜金依,甘逾玉液”的美誉,其中桑树营和八里沟最为有名。四美即果树增收心里美,顺平县人工林地以果林为主,2001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苹果之乡”“中国桃乡”称号。杨家台村及周边种植有桃、苹果、核桃等果林,专家对该地的土壤样品进行元素组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耕(园)地环境质量好,无重金属污染,达到绿色食品产地要求,绿色产品的培育与发展切实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我国中草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经数千年传承而不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八百里太行是一座“谜”人的药材宝库,蕴藏着近千种中草药资源。杨家台地处太行山东麓,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植被群落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可入药的植物资源近400余种,其中,北柴胡、北沙参、知母、老虎爪等中草药是当地重要的特色资源。至今,仍有村民利用农闲时采集草药,逢集市集中售卖。
以石为媒 地质文化成效显
沿着白求恩大道到达杨家台村,奇石之旅由此而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地质广场的杨家台地质文化村标志牌,标志牌设计名为“崛起”,由圆形不锈钢雕塑、数字灯光水幕和“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组成。标志牌融合山水要素,集古老与现代于一体,亿万年的岩石与现代化的元素碰撞,激发出地质文化的璀璨光芒。杨家台历经多次构造抬升而“崛起”,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山水地貌,乡村振兴亦由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而“崛起”。
穿河进村,设计独特的岩矿标本展示墙,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展示,到石英、祖母绿、孔雀石等各种精美的矿物,带您体会石头的传说,感受地学的魅力。
继续前行,古生物标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9种古生物化石,震旦纪叠层石、寒武纪三叶虫、奥陶纪角石、志留纪层孔虫、泥盆纪石燕、石炭纪海百合、三叠纪枝脉蕨、侏罗纪叶菊石、白垩纪狼鳍鱼,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天空,生物的进化漫长而多姿多彩。
接下来,来到杨家台文化陈列馆,陈列馆从历史文化、地质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4个方面布展,全面展示了杨家台的浓厚文化积淀。在这里,设立有VR展示、科普讲堂,让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世代生长的土地,“山因何而生,水因何而来”?为了开展研学工作,村庄北部和南部山上设计建设了两条研学步道,通过导览图、指示牌、景点解说牌等科普解说系统展示了村庄周围的地质地貌现象和自然景观。到了夜晚,村庄不再是漆黑一片,五彩斑斓的亮化工程照亮了整个村庄,也点亮了杨家台村民的希冀与未来。村民们纷纷感叹:以前咱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全成为了现实。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中国地调局水环所杨家台地质文化村项目负责人宋磊在采访中表示,杨家台地质文化村虽然入选了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但在深化建设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提高地质文化景观建设品质与效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要根据区域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已有规划项目相结合,因地制宜规划地质文化景观,实现村景融合。三是加强协同合作,要充分调度村民建设村庄、发展村庄的积极性,让村民融入到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中,体会建设家乡的成就感。四是注重互动体验,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的教条科普,设计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科普活动,让中小学生或者游客在游玩中不知不觉感受地质科学的魅力。
接下来,项目组将以创建五星级地质文化村为目标,继续深化杨家台科普系统建设,开展多元化科普活动,全方位提升宣传推广力度,多角度融合民宿、旅游服务综合体等项目,进一步发挥“地质调查+”的优势,推动成果转化和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