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5 中国矿业报
“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基地”“农业科技科普基地”正式揭牌
◎ 本报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吴永强
9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联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铁门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举办南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成果推介会,并向第二师铁门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三十三团移交了项目成果。会后,“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基地”“农业科技科普基地”等3个基地在南疆盐渍化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正式揭牌。
改良后的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是乡村振兴一项重要任务。新疆盐渍化土壤总面积约1460万公顷,占全国盐渍化土壤面积的40.7%。3年多来,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在南疆地区含盐量3%以上的重度盐渍化土壤中成功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等26种高耐盐碱植物,为推动南疆干旱区“盐土咸水”资源生态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十分可观,以盐地碱蓬为例,其茎叶和种子营养成分完整齐全,嫩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兼具药用价值,秋后每亩可收割青贮饲料5吨,深加工后还可提取植物盐,每亩经济价值远远高于棉花等作物,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此外,盐生植物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盐碱地经3到5年改良后便可以种植棉花、玉米等其他作物。
改良前的盐碱地
“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个基地’为依托,持续做好成果推广应用‘下篇文章’,让更多的地质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科研田’走向‘百姓田’,带动南疆地区生态环境‘绿起来’、盐渍化土地‘用起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该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
盐地碱蓬产品
据悉,该盐碱地修复治理示范以耐盐碱、能积聚盐分、生长速度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为原则,初步完成了500亩盐渍土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区规划建设,并实施了盐生植物生态修复综合改良示范。针对南疆缺水的现实,项目组还充分再利用上游农排咸水和地下(微)咸水资源,开展盐渍土改良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提出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宜的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达到了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panel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