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不能乱”的制度笼子

2021.10.14 中国矿业报   

  ——山东东平县创新砂石矿山资源管理纪实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一提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难管”。尽管现在凭借现代化手段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并与公安、检察等多部门协同作战,但依然有不少的“漏网之鱼”不时地兴风作浪、顶风作案。

  然而,这种“乱了治、治了乱,前整后乱、越整越乱”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魔咒,如今终于在山东东平县被彻底打破。前不久,《中国矿业报》记者走进东平县,看到的是井然有序、规范统一,绝不给非法采矿任何反弹机会的砂石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

  “东平县的砂石矿山开发秩序之所以实现由‘大乱’到‘长治’、从‘污染’到‘绿色’的根本性转变,而且彻底铲除了滋生非法采矿死灰复燃的土壤,关键是我们创新矿产资源管理机制,构建了以扎口管理运营为核心的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东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东平县矿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孙延俭表示。

  “双整”求“大治”

  东平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灰石资源,初步探明储量约319亿吨,具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县域6个乡镇。作为东平县的传统产业,石矿资源开采多为露天开采,成本低、回收快、利润高,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陆续有人从事该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东平县西部的银山镇、斑鸠店镇几乎每个山头都有企业开山打石,开采加工点最多达600余处,一度存在“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各个开采点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相互之间恶性竞争、蓄意压价,每吨砂石最低价格曾经不到20元,石料市场混乱。

  “在没有对石矿资源实施集中扎口管理运营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各个开采点只满足于赚取低额利润,主要以生产石子、石灰、石粉为主,没有延伸产业链条、生产高端产品的观念。”谈起以前的石矿资源开采秩序,孙延俭说,更重要的是,石矿开采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矿山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不注重污染防治,扬尘严重。白天周边群众不敢在屋外晾晒衣物,晚上运输车辆噪声影响睡眠;超限超载运输普遍存在,道路损毁严重;受利益驱使,依托废弃矿山进行偷采盗采国家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破损山体日趋严重,昔日的青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仅2017年一年,就接到上级督办件、12345便民服务电话近千余件,涉及偷采盗采国家资源、环境污染、超载超限运输等多类案件。

  “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再这样下去,东平县的石灰石资源优势必将沦为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为彻底整治当地石矿开采乱象,东平县委、县政府在先后多次考察取经基础上,按照“强整治、促整合、稳扎口、净环境、兴产业、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的工作主线和“管委会+国有企业+产业协会”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实施山石矿山扎口管理运营的意见,相继出台了《关于持续推进矿山综合整治的意见》《东平县山石矿山整合工作实施方案》《东平县山石矿山扎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设立了山石资源管理运营指挥部,建立了县领导和职能部门包保乡镇的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调度会议和现场调研,为石矿资源管理运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顽症需用猛药治!针对长期以来屡禁不止、屡关不停的石矿矿山,该县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贯彻执行“全天候、全覆盖、零容忍”的巡查制度,采取轮班换岗方式,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重点巡查、特别关注,严厉打击偷采盗采、超界越界开采、非法加工生产、私拉乱运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石矿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合法经营的石矿企业。而对污染治理不规范、不彻底的石矿企业,则硬起手腕,及时提请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责令停产整治,对违规生产的企业项目严查重办。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地方的石矿企业“小、散、乱”。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矿业开发秩序,必须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从源头抓起,关小上大,提高石矿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

  “东平县原有石矿企业26处、64条生产线。按照整合方案,需要整合为10处企业、10条生产线。”东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管矿山的副局级干部李兰轩说,在整合阶段,县委、县政府组建了资源整合工作专班,发挥人熟事清优势,直面问题和矛盾,为矿山企业整合出点子、支高招,促成了接山、梯门、老湖、旧县4个乡镇的石矿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全县石矿产业形成了“一山一矿、一矿一证、一证一线”的发展新格局。同时,整合后的石矿企业已全部与东平金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矿产品营销协议,为下步集约、绿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扎口”管理保长治

  矿业开发秩序之所以难长治,时有反弹,最关键原因是多头管理而无人管、九龙治水而水不治,最后把板子都打到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身上。东平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探索构建以扎口管理运营为核心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2018年2月,该县成立了东平金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国有企业),作为实施山石矿企业扎口管理运营的平台公司。目前,该公司共有人员60余人,完全具备对整合完成且通过市县验收的石矿企业、废弃矿山修复石头清理项目实行24小时值班监管的条件。2018年4月,该县又选举成立了矿产业协会,通过召开协会理事会、会员大会达成了实施扎口管理的共识,讨论约定了在全县石矿企业中实施扎口管理规范运营,合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公司成立后,立即建设了‘数字矿山’智能管控系统,对所有石矿企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管控中心与企业前端联网并行,可以实时掌握企业销售数据。”孙延俭介绍,该系统对运输石料车辆实行电子标签管理机制,每辆运输石料车辆必须在缴纳押金、在规定位置粘贴电子标签后,方能出入厂区。实施电子标签管理机制可以实时监控运输车辆运行路线,一旦发现车辆违法违规,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惩戒。此外,智能管控系统设定濒临超载重量。如果车辆称重数据超过该重量,即视为超载,将禁止该车出厂。

  同时,该公司还从流通环节入手,联合公安交警、交通运管部门规范车辆运输,对运输车辆进行现场审查审验,并利用智能管控系统,严格管控车辆出入,对不合格车辆采取一次警告、二次屏蔽、三次罚款措施责令整改,严禁车辆带病上路。

  “我们通过对销售和流通环节扎口管理,既能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合理调控石矿企业生产总量,避免了砂石骨料价格的大起大落,又能从出口端杜绝非法砂石骨料的销售运输,彻底斩断了非法采矿利益链条。”孙延俭介绍,扎口管理实现了石矿企业经营效益与国有收益的同步增长,石矿企业从“以销定产”中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经营效益凸显,而政府则从源头上掌控税源,避免了税费流失,维护了国家合法权益。仅2019年,该县石矿产业就实现营业收入20亿余元,其中税费收入及国有收益达8亿余元。

  绿色谋长远

  绿色环保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该县对石矿产业实行扎口管理运营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促使石矿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他们注重污染防治,健全完善了矿产业发展中心、石矿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大队及金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三位一体”责任体系,将全县矿山划分为四大片区,每个片区组建一支队伍,不定期对片区内的石矿企业、废弃山体开展巡查,督促石矿企业按规定使用环保设备设施,并对巡查出的违规、违法行为及时汇报、交办相关职能部门查处;督促矿山企业增加环保设施,增设固定和移动雾炮机、雾炮车、洒水车、冲洗长廊等环保设备,从源头控制污染源;对企业实行限时生产销售政策,严格要求企业每天安排不低于6小时的停产停运时间,并在该时间段集中检修设备,打扫厂区及道路卫生,对运输石粉车辆打胶封闭;组织协调矿山企业和金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矿区通往国省干道的专用运输道路,并建立清扫、洒水等道路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避免了道路扬尘。

  特别是在容易产生粉尘的装载运输方面,金石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场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要求运输车辆出厂一律通过冲洗平台,冲洗后一律使用胶质无缝篷布严密覆盖,用松紧绳拉紧栓实。对石粉运输车辆,则要求必须在装货前对车辆缝隙采取有效措施(打胶封闭)后,方可装载,以避免出现扬尘。

  “实施规范扎口管理运营以来,矿山周边群众针对扬尘、噪声等环境污染的上访事件大幅减少,满意度持续提升;运输业户标载运输,车损路损减少,道路清洁无尘干净;企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环保设施设备齐全有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孙延俭如数家珍地说。

  扎口管理运营不仅促进了绿色矿山建设,还为当地构建绿色建材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资源保障。该县在组织石矿企业参观考察绿色砂石骨料生产线,学习外地企业在石矿产业发展规划、绿色环保运营、矿山复垦复绿、产业链条延伸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引导石矿企业引进可延伸产业链的高科技、高收益的矿产品设备生产线,初步构建起了“骨料-机制砂-商混站-预制砂浆-装配式建筑构件-脱硫剂、高钙粉”全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园区运营模式,基本建成了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效益凸显的绿色矿山,实现了“生态改善、群众满意、集体受益、企业增效、财政增收、产业发展、行稳致远”的目标。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