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 | 地质古村 云上人家

2021.10.19 中国矿业报   

  ——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村建设巡礼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党的十九大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村将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所在。随着地质工作转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地质方案的路径也更加明晰。以地质文化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繁荣的一种有效尝试。

  2018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命名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2019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向白雁坑村授予“地质文化村”牌匾。“地质文化村”在白雁坑得到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拓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地区的村民生活。

234327_zhitu4_1634531321623.jpg

白雁坑村全貌

  地质文化村构想缘起“白雁坑”

  凝眸白雁坑,从地质开始。

  西白山位于会稽山脉末端,其主峰是绍兴市最高峰,海拔1096米。群山环抱的白雁坑村,位于西白山北麓,静卧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腰处,远离都市、山高路远、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是江南山区里典型的偏远村庄。大山深处的白雁坑,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茂密、环境优美,相传为大雁迁徙的栖息之地,村庄也得名于此。

  白雁坑村虽然偏远,但特色十分鲜明。步入白雁坑村,一块“地质古村 云上人家”的广告牌引发无限联想。由于紧挨着绍兴市境内最高峰西白山主峰,亿万年来火山喷发、地壳运动造就了白雁坑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它还居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崩塌地貌、高山湿地、“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集中于此,形成了“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

  2014年,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地质调查人员曾对白雁坑村及周边沟谷进行调查,发现这里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确定白雁坑地质遗迹点54处,属于较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白雁坑村的地势格局、岩土气候、特色风景,所有一切都是地质运动的巧妙安排。“巨石榧林”相映成趣,别具一格,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

  随着调查的深入、认识的深化,白雁坑的发展优势开始逐步聚焦地质。 

  共建共享地质文化打造美丽乡村

  如果说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那么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就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实施,统筹开展省级调查评价和全国综合集成工作。该项目旨在摸清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家底,深化地质遗迹调查理论和保护方法研究,分析其分布规律,建立数据库,提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建议,支撑原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工作,服务地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2013年,依托“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浙江省查明白雁坑的地质遗迹点非常特殊,是少见的崩塌地貌,具有典型性。2014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向嵊州市下达“通源乡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下拨经费310万元,由浙江省地质一大队负责地质调查,浙江大学负责规划设计,通源乡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建设。而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按照“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要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质调查专业团队定下的建设基调。

  原嵊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组和专业地质调查团队共同驻村,对方圆2.5平方千米的地质环境资源开展了多方位细致勘查和论证研究,组织11次座谈会,确定地质遗迹点54处,并提交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那段日子,白雁坑村村民非常好奇这些背着帆布包、拿着铁榔头的人每天穿梭于村内村外,问东问西,在干什么?香榧树寓意多子多孙和健康长寿,村里每年隆重的祭祖风俗和故事也被地质调查人员所记录。经过充分细致地调查研究,在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地质遗迹资源、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巧妙组合,专家们反复讨论,如何更好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结合起来,并提出“不期而遇的地质生态游”的规划理念,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开启了建设之路。

  未曾听闻的“地质遗迹”“崩塌地貌”“火山岩”等专业词汇逐渐进入村民的耳朵,并开始一天天改变村民的生活。

  以“融合”突出地质文化概念

  白雁坑这张地质文化村的名片真正改变了藏在大山里的白雁坑,改变了这里的村民。

  经历了白雁坑建设地质文化村从无到有全过程的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原党委书记郑海果表示,从建设伊始,白雁坑村就始终坚持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相融合,地质故事与乡村故事相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融合。

  同时,白雁坑还以“四有四可”丰厚地质文化内涵,这里有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高山湿地、忘忧花海、杉林寻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神仙洞、刀锋岩、五通岩等地质景观,农民口口相传的村落变迁和传说故事、民间越剧爱好者的深情演绎、摄影家和绘画者的精彩影像,以及圣果香榧、万亩香茶。这些丰富的地质环境资源、农业资源、文化传承和人文历史资源都被整理、挖掘出来,结合村庄特点和现状进行规划和设计。同时,还收集整理了200多篇描写白雁坑村的诗文,使游客“有文可读”;制作了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使游客“有声可听”;建成了面积约50亩的开放式科普展示区、6个科普长廊,完成了地质调查区域导览系统建设,设置了35套解说牌,使游客“有物可看”;精心打造了农特产品和农家美食,使游客“有品可尝”。

  调查结果直接转化为“四有四可”应用成果,不仅增添了地质文化村的内涵,还形成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标准。

  地质文化村建设不仅使白雁坑旧貌换新颜,更使村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变。

  “十六字”方针彰显共生和谐

  地质文化村建设以来,一贯坚持“共建共享”“保护生态”“基础配套”“共赢共富”的理念。

  村庄面貌日新月异,白雁坑村村民不再为自己是一个山民而自卑,反而不知不觉间多了一种自豪。村民们积极参与到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修建游步道、长廊、景观台、安全护栏等,一个个景观展现了民间传统工艺的智慧。乡、村干部为踏勘现场爬了无数次的山。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参与建设施工,被专家称为地质遗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湖是村民亲切熟悉、朝夕相处的环境。“共建共享”切实体现了村民的主体地位。

  白雁坑村精彩于它的地质生态,白雁坑村人世世代代守护着地质生态,珍惜和爱护环境是他们的自觉行动。“保护生态”成了白雁坑建设发展中实实在在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行动落实。

  “基础配套”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5年前,白雁坑村还比较落后,村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嵊州市整合农办、建设等部门的力量,从2015年起启动实施了美丽西白区块3年行动计划,在白雁坑及附近区域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对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饮用水达标提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村庄综合整治,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2个停车场共计8000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11000平方米,补植绿化5000平方米,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

  “共赢共富”唱响了产业兴旺和村庄善治的凯歌。白雁坑村的民宿是与地质文化村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2014年初这里还只有2家民宿,但目前已经达到20家。民宿实现多元化,集星空露营、品质居住、文化休闲、健身康养、农事体验于一体,游客们慕名而来。2018年,白雁坑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5万元,相比地质文化村建设之前至少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成功摘除经济薄弱村帽子。

  经过3年多的努力,地质调查和规划设计成果在白雁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休闲与科普教育活动,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成了周边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既达到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地质知识科普的目的,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地质遗迹资源也得到更好地保护与利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近几年来,白雁坑村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全国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的典范和标杆。

  “这些年,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谈到可推广的经验,白雁坑村人都纷纷表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起步阶段就特别注重,统筹土地、生态、环境等要素,强化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注重优化村庄风貌保护,保障村庄建设长远需求;得益于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专家的辛勤工作,从设计理念上牢牢把握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和“魂”,紧扣“四有四可”建设标准,坚持体系化打造;得益于白雁坑村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坚持“乡土化用材”和“自组织建设”,避免一边建设一边破坏,实现生态保护与村庄建设相统一,发动当地村民踊跃参与,把村庄特色挖掘出来,把地质与文化等各种丰富的元素整合起来,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不断提高村庄治理水平,通过地质文化村的打造让广大村民得实惠,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地质文化村。

  未来,白雁坑村将继续做好深化文章,建设有浓郁地质风情的村落,培育带有显性地质元素的民宿,培养更多的能够讲好地质故事的村民,构建完整覆盖地质遗迹区域的导览系统,开发带有地质文化的创意产品,努力开创适合本地发展的“地质+农旅+民宿+文创”新格局。

  白雁坑村有一段石栏路,上面标注着“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儿等你”。这是气度,也是自信,更是邀请。那些静静等待在路边的地质遗迹,那些千年榧树历经3个寒暑所产下的珍果,在向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讲述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