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尽流石 一马平川

2021.11.23 中国矿业报   

  ——记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川

  ◎  曾灵 何茜如

  人物名片:唐川,中共党员,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等研究。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了一批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中,唐川同志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西藏与内地生命线”川藏铁路的选线,到我国超级工程项目选址;从连夜奔赴汶川灾区抢险,到编订第一部关于汶川地震的大型英文专业图集……在唐川教授的认知里,对泥石流等地灾的防治和研究是长期而持续的,是他一生的事业和使命,就像他对党的忠诚和执守,是一辈子的初心与光荣。


  将初心磨成匠心,勾勒祖国交通要道

  2021年6月25日,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拉萨至林芝)建成通车。

  锃亮的列车驰骋在雅鲁藏布江上,穿过最长风积沙隧道,在雪域高原上空留下阵阵轰鸣……复兴号动车组就此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世界屋脊也进入了“复兴号”时代。

  看到列车平稳地停靠在林芝车站,参与拉林铁路项目前期地质灾害调查的唐川教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拉林铁路的筹备早在1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规避冰湖溃决泥石流对线路安全问题的影响。

  按照构想,川藏铁路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间,中间点缀着变幻多姿的湖泊和纯净宏大的冰川,堪称人间仙境。然而,这美景却遭受着冰湖溃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扰,美丽中带着哀愁。

  冰湖溃决泥石流是高山冰湖溃决洪水引起的突发性泥石流,一旦发生,常常形成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链,对铁路造成的损失更是毁灭性的。

  避险大于抢灾。

  2009年起,唐川带领团队对拉林铁路段的294条泥石流沟和40多处冰湖做了精细的考察和遥感解译,评估了沿线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风险。他们设计了多种先进的数值模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与其它地区的灾害进行对比……这些努力为铁路的选线决策多次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终,一条全长435公里、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时速16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蜿蜒贯穿在青藏高原……人烟罕至的青藏高原,也继2006开通的青藏铁路格拉段、2014开通的拉日铁路之后,迎来了第三条铁路。

  秉承党员理想信念,响应国家战略

  在高原,唐川一次次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他爬上过海拔4000多米的高处,在松散物源中找到泥石流最初的“秘密”;他不放过任何岩石泥沙的典型样本,在散乱的自然“证据”中,追寻泥石流规律的根基。

  半生科研,困难众多。然而,当科研遇到瓶颈,科考遇到危险,他总是内化在每一次的“危”与“机”。

  2021年开春,唐川接到了某大型水电站选址涉及的重大泥石流影响的调查任务。唐川和他的团队第一时间赶赴西藏墨脱,在罕无人迹的深谷,他们遇见了“老朋友”蚂蟥,不仅裤腿和鞋内时常被“偷袭”,累了在草丛里躺一会,起来就是蚂蟥爬满背……这还不是最难的,由于工作区特殊,所需的资料和数据严重缺乏,无法进行无人机飞行。

  怎么办呢?

  在这里做科研,还要靠“笨办法”。唐川和团队成员化身“考古队”,认真梳理当地人文和科研的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可借鉴的蛛丝马迹。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唐川运用长期积累的泥石流研究经验耐心地指导大家,一个尽可能“完美”的水电站选址方案渐渐在纸上成形……

  翻阅唐川的简历,发现西藏藏木水电站、大渡河流域多个水电站、川藏铁路、成兰铁路……这些国家级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都与他有着紧密的联系。

  栉风沐雨不畏艰险,深入救灾第一线

  唐川的父亲唐邦兴是我国泥石流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母亲刘琼招亦是我国知名的地理学家,两位老人毕生致力于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唐川的品格和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川与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在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成为了第一批救援人员。

  汶川地震以后,山地区域的地质环境更加脆弱,使整个震区滑坡、泥石流活动异常强烈,北川、舟曲、清平、映秀的泥石流灾害甚至达到了“教科书”级别……

  唐川带领团队,在汶川地震区率先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大泥石流灾害分析预警预报工作。在他的以身作则下,他带领的研究生们都不畏艰险活跃在调查第一线。

  在上百次奔波之后,汶川地震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规律,唐川都在第一时间发表双语论文。此外,他还负责和多名国际著名学者合作,在2018年完成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图集》。在这些文献面前,唐川认为自己是在跟大自然抢时间,“我必须把灾情和分析第一时间介绍给国内和国际的同行,为他们提供基础信息和最新的研究视角。”

  因为在抢险救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唐川收获了不少的表彰和荣誉,但这一行,并不只有掌声,危险和辛酸也总是如影随形。

  2011年8月13日,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暴发了大规模泥石流。此次泥石流阻断了岷江,规模比一直沿用的模型计算结果要大出10多倍,一场人类与泥石流间的“生死较量”正在发生。唐川身临一线,冒着生命危险调查泥石流发展趋势,观测现场堰塞湖水位,席不暇暖地开展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订。

  灾难中的场景,深深映刻在唐川的脑海中,让他在泥石流的研究中有了紧迫感,就算遇到再多的打击和困苦,他依然对学术“一往情深”。

推荐阅读

{{panelTitle}}

  • 头像
    头像
    {{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new Date(comment.createTime.replace(/-/g, '/')).format('yyyy-MM-dd') }}
    • {{ childComment.username || '匿名' }}
    • 查看更多
暂无评论,快来抢占沙发!